沉寂老厂房变身创意新地标
——松江区洞泾镇盘活闲置资源,提升园区文化产业能级
摘要:从老厂房到创意园,历时一年半改造升级,眼下的泾天洞地文化创意园已焕然一新,不仅保留了部分工业记忆,还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成为当地一处集文化、商业、艺术于一体的新地标。截至目前,2.5万平方米的区域已有20余家商户入驻,入驻率超60%。
中国发展网讯 张立 记者邱爱荃报道 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赛,吃一顿烟火气十足的烧烤,回家前再去买一束赏心悦目的鲜花,最近这几个周末,泾天洞地文化创意园成为洞泾镇居民李女士每周必去的“打卡点”,用她的话来说,“谁能想到,家门口的破旧老厂区如今集齐了‘吃喝玩乐’,真的是方便又惊喜。”
从老厂房到创意园,历时一年半改造升级,眼下的泾天洞地文化创意园已焕然一新,不仅保留了部分工业记忆,还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成为当地一处集文化、商业、艺术于一体的新地标。截至目前,2.5万平方米的区域已有20余家商户入驻,入驻率超60%。
为老建筑赋予新生命力
泾天洞地文化创意园的前身是海欣集团老厂房,但随着时代变迁,厂区逐渐告别旧时热闹氛围,陷入沉寂期。如何盘活偌大的空间资源,是洞泾镇多年来的一大现实难题。
老厂区为何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产业导入与招商运营经验缺乏是两大核心原因。为妥善利用该片土地资源,洞泾镇与海欣集团积极协调、多方对接,终于在2023年9月,泾天洞地文化创意发展(上海)有限公司成为新的承租方,并负责全盘运营。
“接手之后,除了要将所有的老旧建筑重新改造升级,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做‘活’这片产业。”泾天洞地文化创意园负责人夏国清坦言,“盘活”不是简单往园区里“塞”商业,应该结合当地特色,让园区对于城市形象和城镇功能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团队全面排摸周边市场情况,积极走访洞泾镇核心产业园区,牢牢把握G60科创走廊洞泾人工智能产业基地背后的意义,与海欣集团进行深入协商,最终将提升文化产业能级作为园区主题。
经过一年半的改造升级,如今走进创意园,原先斑驳的灰白墙体已经披上“新装”,楼宇之间业态明确划分,独具特色的文体产业稳占园区“C位”,乒乓球、篮球、足球场地应有尽有,入口处的临街位置是餐饮美食的聚集地,地方菜系、烧烤啤酒,不时穿插几家小资的咖啡店、鲜花店。周边居民告诉记者,每日临近傍晚,园区内灯火通明,人车络绎不绝,“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吃饭、运动,非常热闹”。
高标准服务打造新地标
最近这几天,洞泾镇首家大型苏浙菜饭店正在园区内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与此同时,松江第一家主打犬只文化的宠物俱乐部也在园区落户……从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新业态主动“住”进园区,夏国清认为,这是很好的趋势,可以在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为园区增添更多活力。
吸引商家来到这里的“秘诀”是什么?作为园区“新人”,小酒馆“马上有钳”的负责人管先生直言,硬件配套和软件服务是这里最大的“加分项”。“比如,这个园区在洞泾镇的中心位置,可以保证每天的客流,客人来这里用餐,停车方便,外部环境也干净舒适,更关键的是,商家有问题,管理方真的会帮助解决。”管先生说。
和管先生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刚在园区开了花店的夏女士,她告诉记者,自己是首次创业,在装修店铺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题,“管理方平时就很关注我们,甚至在装修设计的环节,管理方有经验的师傅也会给我指导,很感动”。
放大地段优势,做好配套服务;搭建资源平台,满足多方需求。截至目前,园区方已为超过10家商户解决包括物业、资金、宣传等相关问题,并从精细化服务入手,做好日常安全提示工作,积极对接政府部门,不定时进行政策宣讲活动,安排好保安、保洁等专业人员,还设置了200余个车位供入园车辆停放。
洞泾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园区改造过程中,政府部门始终提醒管理方,要不忘老海欣厂房承载的历史意义,园区所在位置既见证了洞泾镇老工业区的辉煌历史,也经历了时代变迁带来的阵痛,随着新鲜血液的加入和优质资源的汇入,“老面孔”也将逐渐成为一个个新地标,为洞泾产业发展进一步赋能。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