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勇担使命蹚新路 区域协同攀高峰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七周年系列综述之二
摘要:7年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不断“以新破局”,为中国实现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蹚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中国发展网讯 火红五月,经沿松江的沪昆高速(G60)上,东来西往的各类车辆川流不息。
发轫于松江并以G60大通道命名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奔驰不息的,不单是交通。
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各类要素资源穿越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市三省九城间,有序自由流动。
2016年以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历经1.0版“源起松江”、2.0版“联通嘉杭”、3.0版“九城共建”,再到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先后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提高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这一地方生动实践,不断深化为国家战略、国家方案和国家行动。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7年来,区域协同发展的一个个地方实践“无人区”,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渐次破局、穿越,实现了有路可循。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聚焦实体经济、科创生态,创新策源地松江依托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加强同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和合肥八座城市的融合发展,促进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高效配置,推动创新要素精准对接、产业链跨区域深度合作……7年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不断“以新破局”,为中国实现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蹚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塑造“脱虚向实”新格局
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沿G60高速公路松江段由东北向西南驱车行驶,目及之处多为一个个园区、一座座现代化厂房。“十三五”之初,长三角G60科创走廊1.0版即在此诞生,并由此催生了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
总面积604多平方公里的松江,建设用地不到总面积的1/2。“十二五”期间,全区传统增长动力持续减弱,经济结构问题日益凸显。房地产税收最高时曾占到区级税收的46.3%。
2016年,新一届区委区政府敢于破局,在G60高速松江段40公里沿线,布局九科绿洲(临港松江科技城)、松江新城总部研发功能区、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等三大综合科创板块,以及洞泾人工智能产业基地、松江科技影都、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松江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筹)、松江大学城双创集聚区、松江智慧物流功能区等六大专业创新板块,服务总长近300公里建设用地的高质量发展廊道,最终形成了“一廊九区”总体布局。
在此基础上,五届区委擘画蓝图明确方向,“松江要防止经济‘脱实向虚’,尤其是减少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在优质产业上,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
举一纲而万目张。海尔智谷、正泰启迪智电港、超硅半导体、修正药业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纷纷落户松江。1.0版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筑实了松江的高质量发展轴。目前,全区95%的先进制造业、科创要素和产业要素汇聚于G60高速公路两侧。
五月暖阳下,位于沪昆高速北侧的上海超硅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化厂房熠熠生辉。该公司的两大项目双双被列入“2023年上海市重大工程”。
芯片是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钢筋水泥”,半导体硅片则是芯片制造的基石。上海超硅在松江先后完成了多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实现了技术上从“0到1”的突破,并与全球知名芯片厂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正在打破半导体硅片领域的海外垄断。“全球排名前20的晶圆制造商中,已有18家成为上海超硅的客户。”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个个产业在G60高速公路松江沿线演绎华丽“蝶变”,松江三大先导性产业逐渐成型。
集成电路势头强劲——
豪威半导体、移远通信等链主企业进一步强链固链,众多硬核科技引领行业创新……全区已集聚相关企业121家,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发展。
生物医药集群成势——
复宏汉霖研发并获批上市国内首个生物类似药、昊海生科成为中国第一大骨关节腔粘弹补充剂生产企业、华道生物打破国外CAR-T细胞产业技术垄断……全区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近3000家,致力于打造千亿元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登高攀峰——
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先进计算中心总投资450亿元,是全国单体规模最大、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先进计算枢纽。G60脑智科创基地聚焦脑科学和类脑研究前沿领域,推进类脑智能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脑机接口技术创新突破与应用。科大智能、库卡在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领域成功丰硕。840多家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构筑了赛道“松江优势”。
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智慧安防、卫星互联网、信创等“6+X”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擎起了松江高质量发展脊梁。截至目前,全区房地产税收比重从最高占“半壁江山”回归至合理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超过59%。松江经济结构深度优化,在逆势环境下闯出了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下好协同发展“一盘棋”
唱响区域“共兴”之歌
独木不成林,孤雁难成行,协同发展是高质量发展题中要义。2017年,松江、嘉兴、杭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原先松江段的40公里延伸到嘉兴、杭州段的180公里,2.0版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启动建设。2018年,依托国家重大项目沪苏湖高铁和松江枢纽建设契机,九座城市共同召开首届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发布《松江宣言》,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正式发展为贯穿长三角一市三省,覆盖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座城市的3.0版,“一廊一核九城”协同发展全面拉开序幕。
计划于今年6月份在松江开工建设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上海)产业创新中心项目,是安徽省内城市中首个在上海购置土地自主建设的“科创飞地”。
“该项目将打造‘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芜湖;研发在上海,生产在芜湖;前台在上海,后台在芜湖’的两地协同创新模式。”芜湖市政府驻沪联络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城市间各扬所长、推进功能互补的分工协作,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平台。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区域面积7.6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792万。在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下,九城市丰富的要素资源,不断催生出高质量发展活力,涌现出一个个新变化、一幅幅新图景。
区域协调机制基本确立——
区域一体化顶层规划相继出炉,《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以及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明确战略定位和要求,以专责小组的组织模式建立了央地联动机制和以联席会议办公室运作模式创新区域协同机制,为全国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发挥了先行示范作用。
合作支撑体系初步建成——
构建多维度综合金融服务矩阵,“G60科创贷”、批次包等专属科技金融产品相继出炉,其中,江苏银行推出的“G60科创贷”面向九城市具有创新能力和较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单笔纯信用贷款额度可达5000万元。建立互认互通的人才合作机制,制定九城市相关人才统一认定标准和流程,联合举办人才峰会,2018年至2021年,九城市年均引进高层次人才、应届毕业生等各类人才80.1万人。此外,九城市还携手推动质量标准建设,切实解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强力支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
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瞄准国际先进产业体系,联合编制并发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十四五”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加强各地优势产业协同错位发展,强化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合作,仅中国商飞一家头部企业,就吸纳九城市1700余家企业进入G60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此外,在以产业联盟和合作示范园区体系为核心的产业链合作格局下,九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幅提高。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大合唱”下,九城合作“蛋糕”愈做愈大、愈做愈好。截至目前,九城市GDP占全国比重从1/16上升到1/15,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比重从1/15上升到1/12,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3.6万家、占全国1/8,已登陆科创板企业100余家、超过全国总量的1/5。
涵养创新发展“好生态”
牢牢把握发展主动
以“科创”命名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这一基层实践不断被推进至国家战略平台,最根本的动力源是创新。
纵观世界上大多数经济发达地区,在打造科技创新带之前,都建立起了功能完善、公平有序的市场体系和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制度体系。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合作方式,率先在松江推进九城市30个涉企事项“一网通办”,实现九城市89个综合服务通办专窗全覆盖,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试点区域。腾讯长三角AI先进计算中心从供地到开工仅用58天,项目总进度比原定工期快了一年,充分彰显了“G60速度”。九城市互认互通人才18条政策,创新不唯地域、不限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职称的人才积分制管理,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
行走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上海,松江G60脑智科创基地,不断在脑认知的原理、介观神经连接图谱、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与疾病诊治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正在加快推动新一代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的创新和转化。
在江苏,以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为主体建设的全国生物医药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重大源头技术供给。
在浙江,位于杭州的之江实验室内,研究人员聚集智能感知、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智能网络和智能系统五大科研方向,正在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装备系统研发。
在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
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的成立,构建原始创新先发优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目前聚集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62个、高等院校196所,涌现出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量子通讯、“G60星链”等重大原创成果,填补国内急需领域多项空白。
与此同时,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不断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促成九城市与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院以项目化、清单化、制度化方式开展战略合作,区域性科研平台、高强度轻合金研究制备等32个项目取得实质性合作进展,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其中10余个项目已先后在松江、芜湖、湖州、宣城落地。制定实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合攻关行动方案》,面向九城市市场主体公开征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合攻关”行动技术攻关需求,开展任务型、体系化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已逐渐成为科创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示范版。
“松江从传统农业区转型为长三角科创策源地、从引进模仿的跟跑者转变为自主创新的领跑者,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秉持新发展理念的地方探索上升为支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重要平台,究其根本,是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新发展理念成为行动见之实效;坚定大刀阔斧走出一条新路,以狠抓落实体现忠诚担当;坚持鼓励、支持、包容创新,让‘创新之火’呈燎原之势。从而实现了让松江在不长的时期内,实现重大转型跃升。”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创刊号上,区委书记程向民撰文表示,松江取得的成绩不是个案,更不是“盆景”,而是可以提炼出具有共性的、具有可复制推广价值的方法论。
协同是针,创新是线,穿“针”引“线”下,一个更加紧密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在九城市愈发巩固。眼下,沪苏湖高铁各标段建设正酣,建成通车后,将与商合杭高铁成为贯通长三角东西区域的交通大动脉。届时,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必将伴随呼啸而来的高速列车,跑出区域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新里程、新活力。(韩海峰 朱俊辉)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