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0联席办赴合肥市调研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
摘要:10月20日,由G60联席办牵头,邀请合肥光电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以及G60金融服务联盟成员单位代表海富产业基金、交通银行、浙商证券、毕马威、上海段和段律所、财中金控、惠国征信、复经资本等赴合肥市开展调研交流。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邱爱荃报道 10月20日,由G60联席办牵头,邀请合肥光电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以及G60金融服务联盟成员单位代表海富产业基金、交通银行、浙商证券、毕马威、上海段和段律所、财中金控、惠国征信、复经资本等赴合肥市开展调研交流。
本次调研工作对照《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第二批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评估指标》,围绕园区建设规划布局清晰、产业特色鲜明、科创活力强劲、金融配套完整、产融结合高效、营商环境一流、人才要素集聚、推进机制健全等8个方面35项指标对推荐的3家园区开展全方位调研评估。
10月20日上午,评审小组实地走访了合肥高新创业园和园区内代表性企业安徽高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全芯智造技术有限公司和合肥博雷电气有限公司。合肥高新创业园是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直属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创新平台的运营管理机构。2017年,合肥高创成功登陆新三板,为全国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国有孵化器管理机构,成功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程孵化链条物理空间,累计孵化培育上市企业1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28家、高成长企业254家,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领,以集成电路设计、量子信息、数字经济等为主导的等多元化产业生态。安徽高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智能制造为核心技术,专注于粮食分析仪器、粮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发,深度赋能粮食行业数字化转型。
全芯智造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注于半导体制造领域的EDA软件公司,通过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改造半导体制造业,在核心技术上从突破计算光刻等卡脖子技术出发,打造大数据+人工智能(aiFAB)驱动的半导体智能制造平台。合肥博雷电气有限公司是一家为高端制造装备提供国产替代核心零部件的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微波发生器、X射线源、特种电源系统等,服务于半导体、新能源、军工等主赛道,其中微波发生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
下午,评审小组实地调研了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安徽星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鼎明创新创业基地、合肥宇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关村协同创新智汇园是中关村在长三角区域首开项目,是中关村携手合肥市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启步之举,也是构建“中关村—合肥”创新共同体的重要一环。总占地面积137亩,打造了集5G自动驾驶小巴、无人配送、智能清扫、无人观光、V2X测试基地等在内的多重智能网联应用场景。园区目前已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型)、安徽省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2022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优秀产业服务园区。安徽星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智能网联与车路协同应用服务为目标,集V2X产品研发、制造与销售、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与应用以及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与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
新鼎明创新创业基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打造“弥音幻影专业服务平台”和“合肥新站高新区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的“创业+孵化+服务+投资”创新创业平台,是安徽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安徽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安徽省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合肥市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单位。园区总面积25172平方米,目前入驻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企业54家。宇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京东方”项目配套成立的高科技股份制企业,目前拥有京东方in house工厂和F1工厂两个厂区,主要从事显示屏控制板卡和精密模切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30余项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
现场参观后,评审小组与各园区、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园区建设情况以及产融结合相关做法,并就下一步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先进制造业,助力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产融结合新高地建设展开讨论,为共同做好第二批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评选及其他产融工作打好坚实基础。合肥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中科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合肥市高新区、包河区、新站高新区相关领导及负责人陪同参观及参加座谈交流。
今后,G60科创走廊将以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为载体,在债券发行、科创板培育、基金落地、产融对接等十个方面进行综合赋能,提供债权、股权、基金上市等全牌照、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将示范园区打造成为落实《建设方案》、“28条”金融支持政策、金融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加快形成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循环畅通的生态链,助力“三先”走廊建设,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和区域协同创新战略。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