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大会硕果累累
摘要:6月24日上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大会在杭州召开。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邱爱荃上海报道 6月24日上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大会在杭州召开。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着力构建从创新策源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为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走深走实注入强劲动能。
三大联盟成立 激活协同发展新动能
在与会代表共同见证下,大会举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大科创平台联盟、企业出海服务联盟、低空经济协同创新联盟成立仪式。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大科创平台联盟汇聚九城市近百家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重大科创平台,意在打破地域与体制的壁垒,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共享流通,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产业化应用,助力长三角地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企业出海服务联盟汇聚上海市报关协会、长三角“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会等170余家专业服务机构,通过构建国际化合作平台、提供一站式出海服务、举办助企出海系列活动,服务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助力九城市企业高质量“出海”。联盟三大功能平台——国务院国资委物资流通合作事务中心G60国际商贸综合服务平台、上海市报关协会G60科创走廊跨境贸易服务专业委员会、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G60出海服务中心同步揭牌,为联盟的实体化运作提供支撑。
为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深化区域协同创新,九城市携手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低空经济协同创新联盟,汇聚低空制造产业链、低空基础设施、低空科研院所、低空应用场景及低空配套服务等领域300余家成员单位,强化技术攻关、产业协同与场景应用,聚焦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场景牵引、金融赋能,合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三大联盟共同发力,通过整合跨区域科研力量、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有效激活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与集聚,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入高质量快车道。
重大成果亮相 彰显协同创新硬实力
G60科创走廊自启动建设以来,依托G60高速公路和沪苏湖高铁、商合杭高铁,建设区域从上海松江逐步扩展到沿交通大通道的九个城市,从基层实践逐步上升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G60科创走廊已成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区,走廊沿线形成了长三角区域发展活力最大、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九城市协同创新成果也在此次大会上集中呈现。
大会现场发布九城市科技创新重大成果60余项,涉及高端装备、绿色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物联等战略新兴领域,其中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充分展现了G60科创走廊协同开放、资源共享形成的强大创新策源能力。
随着大屏幕亮起,科技成果转化智者大模型2.0正式发布。这一大模型凝聚众多专家智慧与前沿科技的结晶,将助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市场,拉近科技与产业之间的距离,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对接服务。
数据增长印证发展能级跃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指数(2024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2024年)》在会上发布,指数显示,九城市在创新资源投入、创新主体活跃度、成果产出效率上显著提升,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协同创新生态圈加速形成。
多项合作落地 完善协同创新生态
大会现场举行多领域合作签约与中试基地授牌仪式,持续推动G60九城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协同落地见效。
G60联席办与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汽车行业协会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指导作用,推动九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要素精准对接和上下游合作,共同构建高效协同、开放融合的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与发展高地。
在金融赋能方面,G60联席办分别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浙江省金融业发展促进会、远东宏信有限公司等签约,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七大细分领域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同时,围绕绿色低碳发展重点领域,G60联席办携手国泰海通证券、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中英碳治委员会等金融力量,在绿色低碳规划、零碳园区建设、ESG发展等方面率先破题,助力企业绿色蝶变,走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低碳能源材料中试基地、杭州合成生物技术应用转化中试基地、苏州市楷拓生物核酸药物中试工程化服务平台、安徽省光气产业绿色制造中试基地项目等首批18家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中试基地获授牌,将加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规模化生产跃升,合力打造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平台,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中试支撑。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