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逐浪求新,扬帆潮头,深度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摘要:春日长三角,生机涌动。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的一环,合肥连同上海、嘉兴、杭州等九城市合力发展,以更快速度“拔节”向上。
中国发展网讯 春日长三角,生机涌动。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的一环,合肥连同上海、嘉兴、杭州等九城市合力发展,以更快速度“拔节”向上。
潮涌之下,合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全力融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五年多来,合肥科技和产业规模快速集聚,2023年经济总量达到1.26万亿元,规上工业、贷款余额等多项指标增速居全国万亿城市前列,成为近10年全国经济30强城市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合作、逐浪、求新,这里是合肥。
科技“推”新
实现“1+3大于4”的效应
背起双肩包,往返于上海、合肥两地的实验室,是赵周宇科研工作的常态。他是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高级工程师,彼时最大的期待,就是第四代“合肥先进光源”能够尽早建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事业提供强大的助力。
同步辐射光源被誉为“前沿科研眼睛”,是为先进功能材料、能源与环境等领域提供微观观测条件的大科学装置。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是我国建设的第二代光源,位于上海张江的“上海光源”是第三代光源。如今,从长三角地区发出的这“两束光”强强联合,正着手共建第四代“合肥先进光源”。这也是合肥与上海张江两地“两心同创”的生动实践。
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协作攻关、在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的例子还有很多。
去年10月,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成功构建,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世界纪录。这一成果背后,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
合肥西郊,被称为“夸父”的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已初具规模,而其中不少关键材料和零部件供应都来自长三角,如上海电气核电集团、上海核工院等。不久前,参与“夸父”建设的科研院所和企业携手成立聚变产业联盟。携手长三角兄弟城市,合肥又在谋划新的未来——打造世界级聚变能源产业集群。
从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创新资源在长三角区域共建共享、衔接协同,已经成为常态。近年来,合肥积极推动大科学装置科技成果衍生技术转化,现已承担5项长三角科创共同体重大联合攻关,与上海交大、复旦等高校院所共建53家协同创新平台,与沪苏浙年度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15亿元、连续两年实现净流入。
“我们搭建多种形式的平台载体,聚集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资源,就是要实现‘1+3大于4’的效应。”合肥市发展改革委长三角合作办相关负责人说。
这份“1+3大于4”的效应,在“科大硅谷”已经发挥明显作用。合肥汇聚资源打造“科大硅谷”,招募上海技术交易所等36个创新单元合伙人,建设高品质创新创业空间300万平方米,在杭州等地布局9家海内外创新中心,服务对接近万名校友,落地科技项目800多个,让其加速成为链接全球创新网络、汇聚高端创新资源的新高地。
与此同时,G60科创走廊建设也取得新实效。合肥与长三角八城市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牵头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并实体化运行。去年11月底,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召开首届理事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130多家成员单位共商协同创新。
一条连接九城市的走廊,也加速推动着科技成果、全域场景的开放共享,人才、技术、资金、场景等创新要素正在更大区域中优化配置。
产业“融”新
吸引更多“长三角合伙人”
合肥中科红外精密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红外”)主要从事国产化红外光谱精密分析仪器的工程化开发和行业应用。2022年,中科红外落户合肥蜀山区。
尽管才成立两年,中科红外的业务已经拓展到上海、杭州等城市。中科红外的孙永丰博士说:“我们在大气检测等领域已与长三角区域城市实现产品和技术的合作。”
同样在长三角区域拓展业务版图的还有叶雨。叶雨是上海人,2022年,他和创业团队选择留在合肥,成立了合肥博雅迈特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合肥在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明显,产业要素资源丰富,各类政策红利给我们提供了很大支持。”
项目接连落地,企业纷纷扎根。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合肥不断深度融入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
合肥市发展改革委长三角合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合肥牵头组建长三角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先进计算、环境4个产业联盟,共建先进计算等10个产业园区,串联起1100多家长三角重点企业,成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研究院,共同维护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
今年5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合肥举行,九座城市已初步形成卫星制造、卫星应用及卫星运营其他配套应用场景协同的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合肥也将加强科技招商全链服务,聚焦卫星互联网,延伸做大做强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特色产业。
合肥日趋成熟的产业链,也吸引来了更多的“长三角合伙人”。
2023年,合肥吸引长三角区域来肥投资重点项目208个、总投资超800亿元,合肥2个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共签约新项目89个,总投资231.19亿元。
为提速产业发展,合肥也不断活用金融力量。截至2023年,合肥滨湖金融小镇已落户各类金融、科技、服务机构248家,在册228家,注册资本规模615亿元。
如今,合肥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产业整体规模全国第一,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前三,空天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两年集聚企业近200家,量子企业数、专利数均居全国首位,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乃至国际量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领跑者,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国家战新产业集群综合评估全国领先,工业稳增长再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园区共建
为产业营造“舒适圈”
我们在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时候,科技创新共同体、科创人才互流通、产业发展协同化都是关键词。但无论是技术还是人才,都需要一个配套完善、产业集聚的园区,为他们营造“舒适圈”以更好发展。
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的重要一环,合肥已有6个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合作示范园区,分别为瑶海物联网产业园、蜀山环境产业园、肥西生物医药产业园、庐阳金融科技产业园、庐阳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和肥东长临河科创小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2023年,合肥市蜀山区、肥西县获评G60科创走廊产城融合示范区。
这些合作园区的打造,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园区就是一条产业链”的便利,且具备不同特色。错位发展,让产业环境更优。
如G60物联网产业园位于合肥市瑶海区,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首家挂牌的示范园区,也是合肥市首批认证的数字产业园区。以“中国网谷”为核心品牌,瑶海物联网产业园已经打造成为以物联网芯片、装备设计、研发、应用场景服务为主的物联网产业平台基地。G60环境产业园位于蜀山区,以“中国环境谷”为核心区,现已聚集大约400家环境产业企业,可以系统性“诊断”和“治疗”各种环境问题。“中国环境谷”还被业内称为“生态环境医院”。
G60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和G60金融科技产业园均位于庐阳区。其中G60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以庐阳大数据产业园为核心,将聚力发展以大数据为主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G60金融科技产业园以合肥金融广场为核心,将加快打造具有国际水准、地标性的金融产业集聚区。
G60长临河科创小镇位于肥东,是一座兼具山水田园风光和科技创新的诗意小镇。总投资近150亿元的科创小镇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将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平台、协同创新创业平台。
G60生物医药产业园又称“合肥药谷”,位于肥西,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唯一以生物医药为主题的合作示范园区。为助力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合肥药谷”已办理“验登合一”,完成部分项目竣工验收备案表和不动产证,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基准医疗、基因检测等领域。
各园区围绕发展定位,逐步形成了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比如包河经开区继续推进与上海嘉定区菊园新区合作,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肥东经开区与上海莘庄工业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高端装备制造、食品深加工等支柱产业发展。”合肥市发展改革委长三角合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不仅在战略布局上实施“错位发展”,更是充分保障发展要素,促进长三角产业合作园区发展势头良好。
每个园区所在的县区都相应出台了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产业集聚度和招商竞争力。如包河区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瑶海区出台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肥西县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此外,各园区在项目审批、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对产业链融入长三角都给予了重点支持。
共饮一江水,未来定可期。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合肥的故事还会书写得更加生动。(刘小容)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