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四网融合”交通体系,引进3所重点高中……上海松江新城让更多人向往
摘要:让“产业引人”与“城市引人”比翼双飞。
以松江枢纽为核心的“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加速建设;引进华师大二附中等市级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加快推动上外云间学校等项目建设;人文松江活动中心将于年底建成,为市民提供家门口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最近,松江新城掀起了“每周都有新项目,每月都有新气象”的火热建设浪潮。
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这“风景”,不仅是指自然风光,更包含了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人居环境优化,让“产业引人”与“城市引人”比翼双飞。
“松江新城要建设成为一座人民向往的现代化新城,为此一系列民生‘短板’亟待补上,同时还要打造更多富有诗情画意的‘新城名片’。”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说。
功能做强:交通“四网”融合初具轮廓
新城建设,无论“城里人”还是“城外人”,最大的关注点可能就是交通了。
“让松江新城成为‘轨道上’的新城。”松江区交通委相关负责人这样描述。松江于2018年编制完成《“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7-2035年)》,如今,一张由铁路、地铁、有轨电车、公交编织的现代交通“四网”融合蓝图已初具轮廓。
有轨电车,是松江新城公共交通的一道新风景。流线型的车头,配以亮丽的“蜜瓜黄”外衣,有轨电车被松江居民亲昵地称为“蚕宝宝”。规划总长达百公里的松江有轨电车也是上海第一个成网络的有轨电车系统,连接松江新、老城区居民区和重要商圈,与轨交9号线、金山铁路实现换乘。
“我以前转乘公交去中山工业区上班至少要一个半小时,现在乘坐有轨电车后,只要半小时多一点,真是方便快捷!”家住松江的工程师张力春感慨地说。
去年,松江新城交通建设再添浓墨重彩一笔:沪苏湖铁路开工,原高铁松江南站升级而成松江枢纽。2024年松江枢纽建成后,预计年均客流规模约达2000万人次以上,将形成集国铁、城际、普速、地铁、公交车、出租车、有轨电车、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成为一个功能多元的“城市会客厅”。
面积超过9平方公里的松江枢纽,将跻身上海三大主要交通枢纽之一,面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松江枢纽将不仅限于交通功能,还将成为集交通、商务、科创、公共服务等为一体的面向长三角的标志性门户功能区域。松江枢纽也有望再次复制轨交9号线对区域发展的带动效应,进而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今后,28分钟从松江直达湖州,想想都觉得美好。”吴金萍夫妇是湖州人,在松江区一家科创企业工作。谈及未来的松江枢纽,吴金萍十分憧憬,“之前要1小时48分钟才能到,因此只能选择每周末回家。松江枢纽建成后,乘坐高铁上下班不再是梦想。”
交通,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动脉。2007年12月29日,被称作“沪郊第一线”的轨道交通9号线在松江通车试运行,不少松江人将它称作一道“世纪飞虹”。在轨交9号线的带动下,九亭、新桥、松江城区等区域的工业厂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此后十年间,松江区增加了近百万人口。而松江交通,也从当年的“长板”,日渐变为“短板”。
如今,借新城建设的东风,松江交通又一次前瞻布局。到“十四五”末,松江新城将形成支撑“30、45、60”的独立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即30分钟实现内部通勤及联系周边中心镇,45分钟到达近沪城市、中心城和相邻新城, 60分钟衔接国际级枢纽。松江百姓最为期盼的轨道交通,12号线西延伸加快推进步伐,远期将推进23号线西延伸,9号线与17号线连接。
品质提升: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
用优质公共服务吸引人才、满足市民,是“城市引人”“人城融合”的核心要义。如果说公共交通方面提升是完善城市功能,那么增加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供给,则是进一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多样多层次需求,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需要。
根据规划,到2025年,松江新城常住人口将达到95万,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基本形成独立的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功能和地位。
目前,松江新城常住人口约82万人,相比上海其他几个新城,未来几年松江新城的人口导入数量最少——是否意味着“产业引人”与“城市引人”的担子轻了?恰恰相反,作为上海最早建设的郊区新城,结合当下“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和“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松江新城的可腾挪空间偏小,更加迫切需要高质量的产业,高品质的城市公共配套,吸引更多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建设科创高地。
安居乐业,安居是重要保障。2017年,在G60科创走廊人才高地建设推进大会上,松江区领导承诺“5年内推出10000套人才公寓”,着力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近年来,松江重点在产业集聚区、人才集中区,以及交通枢纽地区等交通便捷、生产生活便利的区域选址布局人才公寓,用3年时间超额完成5年计划。到2022年底,松江全区人才公寓总量将达1.7万余套。
与安居密切相关的,还有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在松江新城建设中,这些方面的短板,如何抓紧补上?
早年间,松江区曾是赫赫有名的“教育强区”,周边其他郊区不少学生都慕名来报考松江二中。但是随着各区都有了自己的重点高中,松江二中作为全市首批重点高中的先发优势就逐渐不明显了。“近年来,松江区每年对教育资源的预算占区级财政支出1/6以上,打造‘环大学城教育新高地’。‘十三五’期间松江建成及启动建设学校 67 所,并继续新建扩建62所新学校。”松江区教育局局长陈小华告诉记者。
8月13日,华师大二附中分校和实验学校一同落地松江的消息,在松江人的微信朋友圈中刷屏。“利好”消息源源不断:松江将引进3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上外云间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松江分校和实验学校、上师大松江基础教育实验园区,同时对现有的6所公办高中进行整体的改造扩容……越来越多优质学校办到家门口后,家长们再不用为每天接送孩子到市区读书而奔波操心了。
医疗卫生领域,松江区目前仅有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区中心医院二所三级医院,尚无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已难以适应松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独立新城“功能完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松江将与交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合作共建松江眼科、口腔等专科医院,松江新城医疗卫生领域将有大变化。
诗意栖居:时尚现代与古韵悠悠交相辉映
对于曾在美国密苏里大学读书,又从事影视文化产业工作的郗岳来说,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除了拥有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外,还应是一方诗意栖居之地。
沿着松江通波塘西岸一路行走,一侧碧水荡漾,另一侧绿树成荫,周边花草在风中轻轻摇曳,装扮着七彩的滨江步道。这条全长6.5公里滨水景观带就在郗岳团队的住所旁,沁人心脾的花香,别致的小景,激发着团队的创作灵感。“松江是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
作为“上海之根”,松江新城散发着独特的人文历史底蕴。这片区域,有丹青翰墨之香的怀古思幽胜地“二陆草堂”“醉白池”;有填补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末期文化谱系的广富林文化遗址;有原汁原味英国风貌的泰晤士小镇、佳木葱茏的辰山植物园……松江新城建设发展中,正在打造更多富有诗情画意的“新城名片”。
从城市绿地到滨水空间,“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街头公园”的公园绿地体系已有雏形。根据规划,至2025年,松江新城规划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2平方米,形成“园城相嵌、林城相拥、水城相融”的生态网络体系。
泗泾镇是松江新城的联动片区,修旧如旧的泗泾古镇,沉积了百年文化的肌理重新复苏,青砖小瓦,飞檐翘角,古刹静谧,塔铃清脆……曾经的百年老宅,成了现在充满江南韵味的书店,青瓦白墙十里长廊的水乡风貌正在重现。
诗意栖居需要文化的润泽。一直以来,松江没有高品质的剧院,松江人看剧要到市中心,或是辗转到周边郊区观看。这样的“尴尬”将一去不复返。总建筑面积约6.3万平方米的人文松江活动中心正在紧锣密鼓施工,将于今年底建成。
人文松江活动中心将一改文化机构分散在城区各处的格局,将高品质文化馆、图书馆、剧场、文化资源配送中心等机构在物理空间上整合到一起,以更现代、更时尚的形象呈现在市民面前,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届时,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用丰盛“文化大餐”,参观艺术展览、观看文艺演出、参与群文活动。
一座绵厚历史与新时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之城,定能吸引更多人心向往之。(李成东)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