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18人临时医疗小分队,成了松江封控小区居民的“家庭医生”
摘要:“小区有位老人术后伤口需要拆线,你们能过去帮忙处理一下吗?”3月11日上午,处于封闭状态的松江区江中公寓内,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书记宁文玲拨通了党员志愿者、中心医院纪检办副主任刘涛的电话。
截至3月14日,小分队已陆续为封控区21人次提供了打针、拆线、换药、脱臼复位等各种医疗保障服务。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朱俊辉 记者邱爱荃上海报道 “小区有位老人术后伤口需要拆线,你们能过去帮忙处理一下吗?”3月11日上午,处于封闭状态的松江区江中公寓内,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书记宁文玲拨通了党员志愿者、中心医院纪检办副主任刘涛的电话。
原来,就在前一天晚上,18名因封控留在小区的中心医院医务工作者汇聚到一起,自发组成一支临时医疗小分队,队长正是刘涛。小分队中,既有来自消化内科、消化外科、妇产科、骨科、皮肤科、病理科、血液科的医护,也有来自药剂科、放射科的技师,还有其他医务工作人员,大家都希望能为封控区域的医疗保障服务尽上一份力。
“好的,没问题!”挂断电话后,刘涛马上与老人家属取得联系。求助老人今年73岁,因右膝骨关节炎,于2月24日在市一医南部接受了右侧全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缝了十多针。按原计划,伤口愈合情况好的话,术后两周就应拆线,没承想遇上了小区封控管理。
“如果伤口拆线时间延误太久,有可能会造成缝线与伤口黏合,引发疼痛,影响后续拆线换药,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组织感染。”刘涛说。了解清楚情况后,当天下午1点,刘涛与消化内科副主任赖跃兴、护士刘凤娟一同上门拆线。
虽然出发前,刘涛已经和家属在电话里沟通好了,但到达老人家准备拆线时还是出现了一点小意外。“家属说已经备好了‘拆线包’,里面各种工具一应俱全,但我们一看,那并非‘拆线包’,只是常用的‘换药包’,少了消毒液,拆线的小剪刀也没消毒。”刘涛说。
“赶紧打电话问一下队员,谁家有备用的消毒液。”刘涛嘱咐同事。接着,又询问家属:“家里有没有高压锅?我们需要对拆线工具进行高温消毒。”没过多久,小分队的其他同事将消毒液送了过来,拆线工具也在大家的密切配合下消毒完毕。
在进一步检查老人伤口情况并确认老人既往病史后,拆线工作开始。赖跃兴屈膝蹲在地上,先是用消毒液浸润伤口,随后小心翼翼地用剪刀和镊子拆出缝线,一旁的刘凤娟熟练地打起下手,刘涛则打开手机的手电筒功能增强照明。线头全部拆出后,赖跃兴熟练地把纱布铺在伤口上,刘凤娟用绷带固定好。不到10分钟,整个拆线工作顺利完成。
“伤口拆线后不能碰水,尽量减少走动,这样恢复得更快些。再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随时给我们打电话。”临别前,队员们耐心地跟家属交代了注意事项。
拆线的时间虽不长,但几名医护人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前后忙活了近一小时,离开患者家中时,都已汗流浃背。
这次拆线只是这支临时医疗小分队服务居民的一次写照。事实上,截至3月14日,小分队已陆续为封控区21人次提供了打针、拆线、换药、脱臼复位等各种医疗保障服务。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