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聚焦“6+X”战新产业 再创高质量发展新奇迹
摘要: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18家,总数位列全市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66.7%;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家,230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市场领域名列全国前三。聚焦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重点产业、抢抓新领域先机。
中国发展网讯 聚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6+X”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第三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松江赛区比赛日前拉开序幕,吸引了300余支创业团队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松江呈现出强劲的科创动能。
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18家,总数位列全市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66.7%;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家,230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市场领域名列全国前三。聚焦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重点产业、抢抓新领域先机。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和上海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区,松江区自2016年以来迈入了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提高最快的发展期。在以广达集团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始终保持发展优势的前提下,松江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智慧安防、卫星互联网、信创等“6+X”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了具有高辨识度和强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形成“松江优势”,重点产业闯出新天地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松江积极打造整车基地和高端研发设计基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稳步壮大,培育了一批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独角兽企业。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保隆科技的核心产品涵盖汽车电子类的轮胎压力监测系统、压力传感器等,其汽车无内胎气门嘴产品入选第五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位列全球细分市场前三名,出口60余个国家和地区,是气门嘴国家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只是松江战新产业布局的零光片羽。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性产业的引领下,松江区瞄准参与全球产业竞争与合作的契机,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6+X”战新产业集群闯出一片新天地。
聚焦集成电路产业链,在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零部件)环节坚持全产业链布局发展,以市场主导推动产业能级显著提升,涌现出300毫米和450毫米单晶硅晶体生长系统、光刻胶等重大原创成果。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松江有相关企业近3000家,伴随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从夯基垒台到蓬勃发展,全球首个利用合成生物学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同联可利霉素、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生物类似药汉利康等众多“首创”不断涌现。发挥头部企业雁阵效应,人工智能产业在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皆有布局,在机器人本体制造和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领域形成了“松江优势”。
抢抓发展先机,新赛道焕发出新动能
落子新赛道新领域,松江“X”产业迅猛发展,协同重点企业蓬勃前进,产生一系列良性连锁反应,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产业焕发新动能。
豪威半导体专注图像感应集成芯片工艺研发,在松江布局全球首条12英寸LCOS硅基液晶投影显示芯片封测生产线,可极大赋能智能可穿戴设备、AR/VR等新赛道产业发展。而曼恒数字作为VR行业领军企业,自主研发的虚拟现实软件引擎、交互追踪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赋能工业元宇宙和科技影视产业能级提升。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围绕国家及上海市产业发展战略,松江区进一步明晰“X”产业发展方向,聚焦高端装备、空天技术、信创等优势产业,加快布局健康、能源、材料等未来产业,培育壮大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新赛道产业,全力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松江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由2015年的3.58%提升至2021年的5.38%,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2021年度全区专利授权21277件,同比增速39.84%;全区有效专利总数69250件,同比增长66.8%。全区设立及参与投资基金42支,涉及资金规模约215亿元。
建立协同机制,九城开辟发展新格局
战略引领、协同推进,松江与G60沪昆高速和在建沪苏湖铁路沿线城市建设性创立央地联动、九城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共赢新格局。
中国商飞、中芯国际、腾讯等头部企业引领九城市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合作,九城市1700余家企业纳入G60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大飞机特殊工艺材料领域九城市新增国产供给达30%。松江企业研发的燃气涡轮起动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商飞开展联合攻关,着力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助力国产大飞机实现自主可控。
自共建以来,九城市GDP总量占全国比重上升到1/15,地方财政收入从1/15上升到1/12;市场主体数量从1/18上升到1/16;高新技术企业从1/12上升到1/10;科创板上市企业超过全国1/5,达到100家以上。战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1.5%上升到15%,高新技术企业从1.49万家增长到3.65万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增长226.4%。(李天蔚)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