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组团式”教育帮扶浇灌出“彝良之花”
摘要:阳春三月,沪滇两地春意盎然。松江“组团式”教育帮扶的足迹远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也近在沪上茸城,两地携手唱响“教育情谊不以山海为远”。
中国发展网讯 阳春三月,沪滇两地春意盎然。松江“组团式”教育帮扶的足迹远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也近在沪上茸城,两地携手唱响“教育情谊不以山海为远”。
2022年,松江区响应上海市“组团式”教育帮扶号召,共选派7名优秀教师奔赴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彝良县,将教育的光和热洒满乌蒙山区。短短大半年,名师工作室引领、“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师资队伍内部“造血”、校企合作助力育人等“组团式”教育帮扶新模式花开有声。
校企合作架起连心桥
来松江前,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21级烹饪班学生王智从未想过,走出大山的梦想在读书期间就实现了。“机票是公司买的,食宿也不用自己掏钱,我们只管跟着师傅好好学。”王智说,在松江餐饮企业“筱爷叔”实习了3个月,他学会了不少技能。“一道好菜,不仅要味道好,切配、摆盘也都有讲究。”带教师傅徐晶的这番话说到了王智的心坎里,如今,他正朝着当一名出色的厨师努力。
与王智同期来松江实习的还有他的同班同学唐岗吉。唐岗吉比王智大一岁,他的爷爷奶奶在彝良县经营着一家火锅店,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到这边来不仅能跟着师傅学技能,也能了解一些餐饮店运营管理模式。”唐岗吉认为,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他更希望能够学成以后建设家乡。“松江叶榭的软糕软糯有嚼劲,米香浓郁,今年暑假我要亲手做几份带回云南给爷爷奶奶吃。”唐岗吉说。
“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助推学校专业建设和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再上台阶,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这是松江区援滇干部彝良小组李安欣、苏渊、孙仕响三人共同的梦想。据他们介绍,在彝良当地,职业学校走的是职教高考的路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有限。“组团式”帮扶团队进校后,以校企合作为抓手,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与上海施耐德配电电器有限公司、龙工上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上海筱爷叔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松江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工学交替、知行合一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适应职业发展需求。
名师引领铺就成长路
“山里的孩子如何改变命运?”课余时间,走在彝良县牛街镇的小路上,环顾四面云雾缭绕的大山,松江援滇教师陆蓬华总会这样问自己。去年8月第二次远赴彩云之南,“推一把、拉一把”的想法较2018年第一次进滇更加强烈。到校进班后第一件事,她制作了一份学科学习困难调查问卷,近七成的学生认为英语和数学学科是“老大难”。
面对上海与云南教材不同的困难,有着31年英语教学经验的陆蓬华没有泄气。从识音标、记单词“小步走”开始,她在教室黑板一边辟出了“英语听说写表扬栏”。班级里的男孩友元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为了鼓励他开口说英语,陆蓬华没少花心思。短短几个月后,友元的名字频繁出现在表扬栏。
“带班级带学生,更要带教师带队伍。”松江援滇教师金仲明担任彝良二中校长后,迅速建立了以行政人员为主体的学科建设联系人制度,启动师徒结对“青蓝”工程,完善制定了校本化《班主任指导老师工作职责》《教学指导老师工作职责》以及《“青蓝结对”指导教师工作手册》。此外,还依托松江援滇教师团队成员、特级教师张忠旺的数学学科优势特长,成立了“张忠旺名师工作室”,以《问题引领下的单元教学实践探究》为课题推动教学教研。
造血机制激发内生力
山区教育的短板在哪里?松江援滇教师朱斌在担任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校长后毫不避讳地说:“缺教师,缺人才。”这是他和援滇团队入滇后多次深入基层、学校调研得出的结论。说到破解思路,朱斌认准了八字改革法——“刀刃向内,内部造血”。
大半年过去了,刀刃向内的改革进行得如何了?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教科室主任刘莎用自身的例子作出了回答。去年8月起,负责英语教学工作的她每周一、三午休时间都要雷打不动去上数控机电专业课,授课教师是松江援滇教师胡绍华。“多一项技能,多一条出路。”刘莎的回答很实在。在胡绍华“名师培育工作室”学习的这几月来,刘莎和15名转岗教师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也对学校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外部输血不如内部造血。”朱斌介绍,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共设18个专业,一个专业3个班,全校200多名教职工中,专业教师占比极低,一名专业教师需要带三个年级,每周课时量高达22节。“校内编制名额有限,招聘新教师困难,现有教师转岗不失为一种办法。”朱斌坦言,建立内部人才培养机制,激活教师内生动力,对教师个人发展和学校长足建设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王梅)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