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以互联网推动辅具适配智能化
摘要:对于残疾人、失能老年人等群体来说,配到一副适合的辅具并非易事。针对这一“痛点”,位于松江区的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通过线上、线下贴心服务,两年来,联动8个社区示范点完成了全市1200余人辅具配置。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李天蔚 记者邱爱荃报道 对于残疾人、失能老年人等群体来说,配到一副适合的辅具并非易事。针对这一“痛点”,位于松江区的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通过线上、线下贴心服务,两年来,联动8个社区示范点完成了全市1200余人辅具配置。
日前,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辅具评估与适配服务体系应用示范”,而位于松江区的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正是该课题在上海的市级示范点。
因患病,市民郑先生只能以蹲伏步态短距、短时地行走,生活极为不便。目前正在上海泰康申园康复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他,通过医生推荐加入了应用示范课题。按照传统方式配置辅具,身处于基层社区的申请人必须到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社登记,并等待巡回专家轮转到驻点对身体情况进行评估。但通过康复医院和医生的在线评估,郑先生的相关数据当天就成功上传,第二天就收到了相关单位的审核反馈。“医生告诉我一周内辅具就能送到,我马上可以独自外出了,想想就开心。”郑先生说。
相比以往,郑先生的辅具申请和配置周期被压缩了一半以上。“会有经过培训的助残员进行评估,甚至可以上门服务,申请人足不出户就能办理。”示范平台负责人仲荣洲介绍说,专业医生也可以在线上进行检查,并将具体的要求直接发送给制作单位,再由制作单位把成品辅具快递到家,送到申请人手上。
除了时间成本较高,基层辅助器具服务社工作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也是造成配置合适辅具难的原因。如今,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连续、规范的辅具服务标准体系,为特殊人群实施精准康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康复工程科主任俞沁圆说:“这个平台既节省了频繁复审的人力成本,也减少了因为不满意而重复制作辅具的浪费情况。”
据介绍,像申园康复医院这样的示范点,全市共有37家,截至目前已完成2500多例辅具适配工作。仲荣洲表示,未来,该课题将持续将依托残联、民政、卫生部门和各个社会机构,面向残疾人、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群体开展基于互联网的辅具评估与适配服务。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