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跃升 千年永丰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访松江区永丰街道党工委书记陆云峰
摘要:这里曾因漕运之利而商贾云集,如今这里在影视产业的光影交织下持续生机勃发。有着千年历史的永丰,经济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民生事业也在稳步推进。历史仓城、科技影城、枢纽新城,一步步在这里从蓝图走进现实。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李谆谆 记者邱爱荃上海报道 这里曾因漕运之利而商贾云集,如今这里在影视产业的光影交织下持续生机勃发。有着千年历史的永丰,经济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民生事业也在稳步推进。历史仓城、科技影城、枢纽新城,一步步在这里从蓝图走进现实。
光影交织
谱写产业发展华章
如同银幕上瞬变的光影,永丰的影视产业车轮滚滚向前。
2009年3月,仓城影视文化产业园区授牌,成为上海市唯一一家市级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十余年来,全国各地的影视公司纷至沓来,累计产值超1500亿元。胜强、盐仓、图工三大影视拍摄基地聚集,5000余家影视企业入驻,当中更是有华策、儒意、柠萌等影视上市领军企业。国内每三部(集)影视作品中,就有一部带着仓城的烙印,《琅琊榜》《我的前半生》《美人鱼》《战狼2》等观众耳熟能详的影视剧集,背后都有仓城影视文化产业园区注册企业的参与和投资。
仓城是上海影视产业发展的集散地,同时也是科技与影视融合发展的“试验田”。演员站在LED大环屏前表演,四周没有惯常的实物布景,只有空空荡荡的虚拟摄影棚,但从摄影机取景器里却可看到丰满且颇具诗意的画面。这是华策建成的全国最大的LED影视级虚拟摄影棚,也是通往现代影业的“科技之窗”。在这里,虚拟制作团队已积累900分钟以上的全景数字高质量影像,以及4000多条数字三维模型可供客户选择,这也为街道抢占元宇宙新赛道打好基础。
科技元素已经深入仓城影视发展的血脉之中。2018年,松江启动科技影都建设,将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引领,秉持“科技芯”“世界窗”发展理念,打造“双核驱动、四片联动、八点带动”的发展格局。其中,永丰区块承载的便是“科技芯”功能,即依托松江枢纽,打造影视创新企业集聚地、影视双创孵化基地和实训基地。
如今,继华策之后,科技影视项目已然在园区云集。星空传媒影视基地摄影棚主体结构已基本完成,其总部“灿星传媒”也正在主体迁移落户中。启砺影视文化创意转化基地计划2024年第一季度动工,旨在打造以数字特效技术应用为核心,具有短视频拍摄、声音录制、数字加工、动漫、游戏、广告制作、设备租赁等全方位服务功能的短视频生产大工厂。聚焦VR/AR沉浸式影视娱乐设备的完整产业链的强琪沉浸式影视娱乐设备技术转化基地项目也正在孵化。
打造“科技芯”的同时,仓城影视园区作为上海唯一认定的国家级文化出口基地的功能区,也持续致力于打造中国影视更好地走出去的“世界之窗”。此外,为了促进各项资源平台集聚汇流,2023年年中,园区还携手北方国家版权交易中心成立了国家版权交易服务平台,帮助影视企业实现投融资新渠道以及影视文化数字衍生品交易市场开拓研发。园区影视协拍服务平台也积极为来松剧组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以汇聚上下游影视科技企业资源方的创新形式吸引剧组入驻。
影视产业发展的另外一个支点是人才。为此,园区立足本区现有人才政策,专事专人一对一面向客户,帮助促成影视科技企业人才落户,实现企业人才与园区的互补双赢及更多名导演、名演员、名编剧等影视科技人才的聚集,为未来影视产业发展夯实根基。
打通政策堵点,优化管理服务,带来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的全面释放。永丰街道党工委书记陆云峰介绍,接下来永丰街道将以影视实体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抓实影视产业发展根基,探索创新发展机制,撬动影视产业逆势增长。迎接永丰影视产业的,是新一轮的发展与繁荣。
保护性开发
留住城市文化的根基
去曲圣纪念馆听昆曲,进清代雕花楼追寻名人往事,入文化展示馆探昔日漕运景象……步行到仓城,这里的一屋一舍、一砖一瓦都保留着这个松江老街区的历史记忆。
2005年,仓城被列为上海市32个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为留住城市文化的根基,永丰街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大风貌区的居民解困置换、文物修缮保护、建筑活化利用等工作力度,让这里的城市历史文化记忆更好地活起来、传下去。
仓城历史建筑沿“一河两街”分布,一河为市河,两街为中山西路和秀南街。在两街之一的中山西路388号,是由古建筑张氏宅活化利用的张照艺术馆。张照(1691年-1745年)为松江三文敏之一,家住秀野桥西,能诗善画,通音律,精鉴赏,尤工书法。19岁成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参与修纂《大清会典》及《一统志》。馆内主要展陈其书画作品、戏曲编著等,为这座清代中期典型江南民居引入新功能,也恰到好处地融入周边古色古香的氛围之中。
仓城位于松江古城十里长街西隅,因境内建有明代漕运粮仓而得名,这里是明清两代松江府最大漕粮仓储地和漕运始发地。当时松江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之一,而这“仓”,就是仓城。上世纪80年代后,中山西路商业街逐渐衰落,仓城为松江古城“十里长街”仅存的旧街区。仓城内集中分布以杜氏雕花楼、葆素堂、杜氏宗祠和赵氏宅为代表的特色历史建筑和大量保存较好的民居建筑,有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点127处,占据松江的半壁江山,反映了松江作为上海历史文化发祥地的历史风貌。
仓城不仅有“江南人家尽枕河”的水乡意象,还有“万里南来第一船”的漕运文化。在历年的保护与修缮中,仓城正小心翼翼地寻着历史的文脉,唤醒尘封已久的记忆。陆云峰介绍,街道于2015年开始摸索文保建筑的修缮保护,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成功完成张氏米行、杜莲华宅等39处文物保护单位(点)的保护性修缮。修旧如旧的历史建筑不少被活化利用为文化艺术空间。如建造于清代嘉庆年间、名绅杜岭梅的住宅杜氏雕花楼现辟为松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清末建筑王子彝宅,庭院深深独具特色,“变身”为“未觉书屋”。另外,还引入江南曲圣纪念馆、松江布展示馆、陆军戏剧教育馆等文化项目。
为了加强老建筑与现代生活的联结,近年来,街道在保护的同时进一步盘活非文保建筑的使用价值,引入大仓桥面馆、T.O咖啡、漕运楼餐饮等生活性商业业态,让古老的建筑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从2023年起,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街道将用三年时间对中山西路(秀野桥—玉树路)两侧建筑进行系统性更新修缮,全面打造人文松江新地标。
“保护好老建筑的同时,旧城区居民的民生问题也是重中之重。”陆云峰介绍,近年来,仓城不断推进公共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完成中山西路北侧李家弄道路拓建,市河沿岸石驳岸改建,秀南街两侧雨污水分流,仓城四、五、六村及炼锌厂宿舍楼和秀野苑小区改造等工程,改善老城居民的生活环境。
老街区承载着大家共同的记忆,如今已经搬进敞亮新居的黄阿姨不时还是要回到仓城走走看看。看到原来已经风雨飘摇的老街区得以妥善保留,且越来越美,黄阿姨心里很是欣慰。仓城的历史随着仓城的保护和修缮工作持续留存。
15分钟生活圈
营造美好社区生活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如何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让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养老、医疗、文体等服务触手可及。作为松江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试点街镇,永丰街道通过不断完善各项公共服务与设施,传递城市民生服务暖意。
中午时分,位于草长浜路125弄36号的永丰社区食堂坐满了前来就餐的周边居民。“这里的招牌扎肉、酱鸭很有名,一顿饭20元左右就能吃饱吃好,60岁以上老人还有餐费补贴。”居民夏惠芳是社区食堂的常客,丰富的菜品和实惠的价格让她很是满意。社区食堂大大解决了周边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用餐需求,据介绍,自2023年5月份开张以来,社区食堂每天仅老年就餐者就有800余人。
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永丰街道60岁以上老人占比近三成,因此,社区养老也是永丰街道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关键部分。为织密养老服务网络,永丰街道作为上海市老年人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区级首批试点街镇,于2020年启动该项目三年实践服务。如今已形成“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认知障碍照护支持中心为服务枢纽点—各网格有相应非药物干预康复活动指导点—各居民区有认知障碍风险评测互助点”三个层级自上而下的社区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体系。
作为松江新城主要的人口承载地之一,永丰街道从社区养老等方面不断丰富“15分钟社区生活圈”。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要充分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永丰系统梳理街道现有的居住环境、公服设施、公共空间等基本情况,找到基础保障类设施缺口的同时,通过现场踏勘、居民访谈、问卷收集等多方式、多途径了解在地居住与就业者的实际需要,精准把脉社区需求。
在社区规划师团队完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蓝图的绘制后,永丰街道全面展开2023年社区行动蓝图与行动项目。继社区食堂对外营业后,社区宝宝屋(心心宝贝点)也于2023年8月正式开放,助力儿童托幼,在建的社区文体中心将成为永丰街道未来的综合服务中心,集社区服务、文化服务、体育活动、儿童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也计划于今年竣工交付使用。
陆云峰表示,下一步街道将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明确2024年社区蓝图行动计划,优先开展重要轴带上公共开放空间和节点的营造,通过低效空间织补完善与新建空间高效示范同步,将永丰街道打造成有温度、显魅力、聚人气的新城社区典范。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