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快动 蝶变跃升
将美好生活的“新蓝图”转化为高质量“实景画”
摘要:松江区洞泾镇沪松公路相邻地块“城中村”改造项目经过两年的谋划,终于完成实施方案市级备案,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中国发展网讯 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工作部署,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松江区洞泾镇沪松公路相邻地块“城中村”改造项目经过两年的谋划,终于完成实施方案市级备案,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擦亮三张名片,铺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洞泾以高质量建设人工智能小镇为目标,对标松江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松江新城、松江枢纽“三张王牌”建设,于2020年正式确立打造“科创高地、城市客厅、和美家园”三张名片。三年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紧紧围绕“三张名片”展开,特别是“城中村”项目启动以来,着重强化片区功能提升,遵循整体规划、区域统筹、拔点改造的原则。一是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衔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科创高地”。通过腾笼换鸟,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现科创要素集聚,致力于打造沪松公路科创研发带。二是以产城融合为主线,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打造“城市客厅”。以沪松公路快速化改造为契机,大力推进沪松公路沿线综合整治,重塑沪松公路城市形象轴面貌。打通东西向交通联系,打破产城割裂现状,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三是以改善民生为抓手,构建15分钟生活圈,打造“和美家园”。通过引入“市民中心”“成人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来弥补高品质公共空间和便民惠民社区配套的不足,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社区服务。
聚势赋能增效,注入城市发展新动能
“城中村”区域建筑密度大、违法建筑多、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薄弱、生态环境问题多、产权关系复杂。既面临整治难、拆迁难、安置难等问题,又面临资金投入大、占用时间长、平衡难度大等挑战。如何才能抢抓人民城市高质量建设契机,回应群众呼声,将“城中村”改造与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同步实施、同频推进,多措并举变“城中村”为“城中景”?我们坚持“规划引领、设计先行”策略,依托洞泾“城中村”项目六个地块距离轨交12号线西延伸的沪松公路站均在2公里范围以内的区位优势,沿着沪松公路布局落子,提出“人民城市、产城融合、街道提升、还泾于民、口袋公园、城市绿道、智慧城市”七大“提质增效”计划,勾勒出了一幅美好的“焕新蓝图”。一是化零为整,通过整合零散土地,变土地存量为发展增量,实现土地高效利用。二是激发活力,镇集体经济组织能够以成本价留存商业办公及总部研发等经营性物业,增强集体资产造血能力。三是长远谋划,实施战略留白区低效工业用地腾退,为未来产业发展预留空间。
筑起民生幸福巢,托起居民宜居安居梦
“城中村”改造有政府、开发建设单位、投资单位等多主体参与,也会触及原住民和外来租住人员的利益,改造既要体现城市更新的规划目标,更加要兼顾群众的切身利益,统筹算好“政治”“经济”“民生”三笔账。洞泾“城中村”项目共涉及161户居民,动迁类型涵盖部分宅基地自建房和集资房。我们在推动项目过程中,注重搭建政府、群众之间的沟通平台,充分发挥居委会、居民自治小组等职能作用,加强政策宣传与群众接待回应,坚持把切实改善民生,提升居民归属感、幸福感作为首要目标,采用区域内就地和区域外就近相结合的安置方式,妥善解决群众安置难题。例如,有一个上世纪80年代末建设的农民进镇自建房小区,“脏乱差”沉疴多年,安全隐患十分突出。我们坚持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将采取原拆原建的方式,精心打造一个全新的低密度、高品质安置社区,为动迁居民创造最优质的人居环境,切实做到“人民城市为人民”。
接下去,我们将谋定快动、蹄疾步稳、真抓实干、奋勇争先,把“城中村”改造项目作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基层生动实践,早日把“蓝图”变为“实景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洞泾“中部崛起”而不懈奋斗。(松江区洞泾镇党委书记 赵惠瑛)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