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首页
|
G60资讯
|
松江新闻
|
九城风采
|
政策服务
|
产业投资
|
招才纳贤
|
关于我们

松江“强师兴教”结硕果,区级四级骨干教师人数增加近千人

摘要:日前举行的松江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终期展示会亮出一组数据——35个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下设81个种子团队,涵盖44名享受政府教育津贴人员、34名首席教师、937名各类名师以及1156名教坛新秀。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王梅 记者邱爱荃报道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撬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日前举行的松江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终期展示会亮出一组数据——35个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下设81个种子团队,涵盖44名享受政府教育津贴人员、34名首席教师、937名各类名师以及1156名教坛新秀。

数据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教师成长带来了哪些机遇?“教育讲究慢工出细活,教师培养也需要久久为功。” 松江区教育局副局长郭宁伟介绍,早在2008年,松江区就启动了“强师兴教”三年行动计划。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作为“强师兴教”的重要抓手,成为教师抱团成长的大熔炉。今年是第五轮“强师兴教”的收官之年,与上一轮相比,区级四级骨干人数增加近千人。

三年一轮,轮轮有新突破

何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抱团取暖,共同成长。”郭宁伟介绍,各共同体由享受区政府教育津贴的人员或研训员担任主持人,以主持人、共同体、学科团队、个体模式开展研修,实行逐级带教制,通过带教、培训、交流,实现问题共研、资源共享、素质共提,提高共同体教师的整体能力,推动各学科建设与发展。自2008年启动“强师兴教”工程至今,全区新增特级教师34人、特级校长15人、正高级教师58人。

各共同体除了邀请专家开设专业课讲座外,还鼓励共同体成员加强自主研修,全面提升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例如:高中数学共同体制订了专业书籍、杂志阅读机制,为每位成员购买专业书籍,成员每人至少订阅中学数学专业权威杂志2本;中小学体育共同体制订了详细的学练计划,采用轮转方式进行训练,每周固定训练时间进行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

据悉,第五轮“强师兴教”三年行动计划共设立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35个,比上一轮增加1个。三年来,35个共同体共开展各类活动1301次,其中省市级外出学习次数为228次。

项目驱动,助推专业发展

作为全市首个推进研训一体机构改革的区县,早在2003年,松江区就提出了“研究、培训、服务”三位一体发展战略。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通过项目驱动、专家引领、深度研修、同伴互助等路径,将团队建设和成员发展有机结合,促进区域学科建设,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统计显示,本轮“强师兴教”计划,35个共同体共开展287个子课题研究,各类课题获区级及以上奖项的次数为548次;有360人在区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每学年在区级骨干教师平台上传的教学微视频多达上千条。这份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年成绩单”让教育更有活力,也让教师更有底气。

松江区学前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由区学前首席教师、学科名师、教坛新秀共计159人组成,下设7个子团队。该共同体主持人、松江区大学城幼儿园教师唐晓晴坦言,作为全区人数最多的共同体,如何进行团队运作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好在有“项目任务”这一载体。共同体成员通过研讨调研,确定了《基于“幼儿发展优先”理念以多元活动丰富幼儿成长经历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项目。“该项目源于区域整体内涵发展需要、源于区域学前课改难点突破、源于骨干教师瓶颈问题解决、源于幼儿健康幸福成长支持。”唐晓晴说。

扎根课堂,站稳三尺讲台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源于课堂,也必将回归课堂。“447名教师参加了615节次的区级及以上公开教学;488名教师在区级及以上各类教学评比中获奖。”这是35个共同体交出的另一份“三年成绩单”。

本轮“强师兴教”共同体终期展示会,依然延续了“立足课堂、站稳讲台”的传统。从小学语文骨干共同体的课堂教学展示,到初中英语共同体骨干教师的微论坛呈现,再到部分共同体成员的团队建设和个人成长经验分享,无一不是扎根课堂的体现。“在松江,做教师是幸福的。”专家点评环节,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洋一席话让在场教师感同身受。

东华附校青年教师闫婷伟在加入初中化学骨干共同体之初,还是一名只有三年初中化学教学经验的“小白”,而今,经过三年的历练,她已经成长为学校化学组教研组长,还在2023年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 闫婷伟说,丰富多样的共同体活动让她的课堂教学更成熟,榜样力量的示范和指导为她的成长注入了巨大的能量。

初中英语骨干共同体团长、上海市三新学校副校长司莹也是松江区“强师兴教”行动计划的见证人之一。2013年至今,经历了从“教坛新秀”到“学科名师”的蜕变。“共同体的成员来自全区各个学校的教研组,课题方向自然也是多元的。”司莹说,探讨的过程就是学习力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能帮助教师实现个人成长,还将带动教师所在的教研组及学校,甚至辐射全区。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