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焕发文明新气象
摘要:近年来,松江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创新基层自治共治、强化文明风尚培育、丰富精神文化供给等方面多元聚力,带动城乡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中国发展网讯 李爽 记者邱爱荃报道 近年来,松江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创新基层自治共治、强化文明风尚培育、丰富精神文化供给等方面多元聚力,带动城乡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如今,随着一个个有力举措破除陈规陋习、一项项创新实践厚植新风正气,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在云间大地吹拂涤荡,城乡居民自我约束更加规范,崇德向善、孝亲敬老等社会风尚更加彰显,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润心铸魂育生态 多元聚力民风淳
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共治共议,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新风尚落地见效,成为人人乐于遵守的新时尚;移风易俗融入村规民约,文明守礼的方方面面都折成“积分”笔笔入账,不仅能在“积分超市”里兑换成实实在在的实惠,还能在宅前屋后的靓丽风景与其乐融融的村居景象里收获满分答案。近年来,松江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在乡村治理一线探索移风易俗、涵育乡风的创新实践。伴随着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积分制、清单制、“红黑榜”等务实管用的共建共治模式不断推广,覆盖乡风文明方方面面的村规民约不断完善,现代文明理念也在松江的广袤乡村深深扎根。
企业家徐永石十余载如一为百余位村居老人免费助餐送饭,村民王孝燕十八年以孝心养家为患病长辈暖心护航……在佘山镇北干山村,像这样发生在身边的好人佳话在邻里间广泛交口传颂。而伴随着以弘扬“孝”文化为主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王孝燕、莫丽仙等模范典型和志愿者们也走村串巷宣讲身边事,积极开展为民服务,以实际行动带动村民将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北干山村孝老爱亲的良好乡风越酿越醇。
伴随着秋风又起,松江区新一轮移风易俗文化巡演再度如约启程,将反映群众身边事、描绘移风易俗新气象的优秀文艺作品送到田间地头、坊间街巷,让民众在沉浸式的文化陶冶里感受文明新风的和谐酣畅。今年4月以来,新一轮的“风尚云间”优秀作品征集展示在全区范围广泛开展,众多基层文艺爱好者踊跃参与,以身边人演身边事,共倡反对铺张浪费、攀比炫富,宣扬婚俗新风、厚养薄葬的文明风尚。与此同时,浦南各镇还坚持由表及里培育文明乡风,持续强化家教家风建设,切实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伴随着“村BA”“四季村晚”“茶馆课堂”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扎根群众、广泛开展,农民群众的精气神不断提振,文明之花渐渐开遍乡野。
成风化俗倡新风 以文化育气象新
走进小昆山镇平复苑,时常能看到三五居民搬着小凳坐在楼道前闲话家常的场景。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越来越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告别平房住进了高标准建设的动迁安置社区。从玉昆一村二村到文晋苑翔昆苑平复苑再到现在即将交房的文泓苑文赋苑,农民们“洗脚上楼”成了市民,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习惯却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变易。如办丧事时,仍沿袭农村地区传统丧葬习俗的逝者家属在社区公共区域私设道场、焚烧纸钱冥币、搭棚设宴;不少居民依然把公共区域当成自己家,将东西、杂物随意堆放在楼道、地下车库等公共空间,既影响了社区环境生活质量,又埋下了不少安全隐患。
传统习俗观念由来已久、根植人心,移风易俗更需顺势倡导,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如何找准成风化俗的金钥匙?小昆山镇在一张张小板凳上找到了突破口,也在设身处地的疏导沟通中下足了功夫。原来,以前生活在农村,拎个板凳一起纳凉、吃饭、拉拉家常的生活习惯恰是村民们社交往来的老习惯。如今结伴上了楼,大伙儿还是习惯搬个凳子到楼道口交际叙旧。而小昆山镇便因势利导建立起“板凳课堂”,将这一充满人情味的交际场景转化为移风易俗宣传的重要平台,在家门口建起简约明亮的会所并纳入规约,为居民们操办红白事等需求提供有力疏导。
“简办酒席、简化彩礼、厚养薄葬,越来越多人也开始接受新观念,但很多还是受制于长辈亲属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舆论压力而未有作为。”玉昆二村居民徐老伯直言,高额彩礼、铺张攀比、搭棚设宴等陈规陋习绝不仅是扎根在乡村或城市,而是扎根在一代、一群人的心里。如何从根本上转变约定俗成的旧观念?“还是要靠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正确认知、广泛宣传,用文明新风扫除陈腐观念,一点点扭转成见。”正如走进动迁社区感受风俗变化的大学生小金所言,松江正进一步完善宣传内容创制机制,将移风易俗纳入每年区级公益广告征集大赛主题,广泛动员驻松高校专业师生、文化类企业、书画爱好者等设计创作移风易俗主题公益广告,并有机融入村规民约景观小品、非遗文化墙绘、乡贤长廊等各类宣传阵地,以浓厚社会氛围凝聚移风易俗倡新风的广泛共识。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