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名志愿者服务6567万小时
——松江区品牌化、常态化推动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综述
摘要:点点微光点亮希望,涓涓细流汇聚成河。近年来,在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的各条战线上,在城市乡村、大街小巷、小区楼道里,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身边,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
中国发展网讯 点点微光点亮希望,涓涓细流汇聚成河。近年来,在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的各条战线上,在城市乡村、大街小巷、小区楼道里,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身边,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
记者从松江区委社会工作部获悉,截至2024年12月,松江区实名认证注册志愿者50余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6%;志愿服务项目3.6万个,项目总时长6567万小时,人均服务时长132小时;志愿服务团队1744个;获得上海志愿者星级认证共16654人,其中上海市五星志愿者973人。同时,松江区还形成了“1+17+363”的志愿服务三级阵地网络,并建成10家市级志愿者服务基地和110家区级志愿者服务基地。
“党建引领+志愿服务”
赋能社区治理
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松江区积极践行“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理念,坚持用党组织的力量撬动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全区各级党组织将志愿服务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志愿服务发展的支持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的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群众参与,通过组织发动和专业协调,吸引和激励广大群众投身志愿服务,真正实现全面参与、全社会活跃。
在车墩镇的善德苑小区,每月5日,都能看到热心居民身着红色小马甲,手持扫帚、垃圾袋、铁夹、铲子等工具,清理社区的各个角落。与此同时,他们还会向周边居民、商铺人员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倡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清洁家园的行动中来,共同营造美好宜居的社区环境。经常参加小区志愿活动的李阿姨告诉记者,有了大家的共同参与,小区环境好了,治理难题少了,邻里关系也更加近了。
据了解,车墩镇善德苑小区是一个动迁安置房小区,人口多,老龄化程度较高。面对社区治理的难点和痛点,善德苑居民区党支部以“Ga善和”党建项目为引领,通过每月开展主题活动,汇聚力量,提高治理效能。“除了每月5日的清洁日活动,还有10日的关爱帮扶日、20日的便民服务日等活动。”居民区党支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社工+志愿者”
凝聚合力打造品牌
松江区委社会工作部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通过“社工+志愿者”凝聚合力,提供更精准、贴心的专业服务,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品牌化志愿服务项目。
成立于2017年的松江区与爱同行残疾人服务社,是一家致力于服务残疾人的非营利性社团组织。社工方晨加入服务社已有5年,此前,他在当地残联从事助残工作。他坦言,自己也是一名肢体障碍者,从出生到现在,每一天都是在父母、朋友和志愿者的关爱下度过的。“他们给予我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对生活心怀阳光、满怀希望,正是这样的光与热促成我们这些曾经的受助者成为了如今的助人者。”方晨说。
与爱同行残疾人服务社秉承“携手并肩,与爱同行”理念,今年,其推出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及社区启智关怀志愿服务增能项目获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的资金扶持。服务社行政负责人朱雷强介绍,该项目旨在为残疾人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同时通过举办读书沙龙、团建活动等,丰富残疾人的精神世界。
“满足需求+引领需求”
让志愿服务常青
利用废旧物品,微改造空地、整改小区垃圾房、重建围墙、增设小型儿童乐园、升级健身器材……“现在小区环境越来越好,居民们对小区事务的关心度日渐提高,我们从事志愿服务的动力更足了!”九亭镇天元居民区“一米阳光”社区志愿服务队相关负责人说。服务队成立于2019年3月,现有常态化志愿者23名,以“党员带头、居民参与”的形式,将常态化志愿服务融合于老旧小区微环境改造工作。此外,服务队还会定期开展政策宣传、文明劝导、环境巡查、爱卫清洁、植树添绿等活动。
近年来,松江区把满足需求与引领需求结合起来,优化服务方式,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便利化、精准化,努力营造“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软实力、人人展示软实力”的良好氛围。例如,完善松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驻松高校志愿服务联盟工作方案,推进“一高校一总队”建设,进一步盘活高校志愿服务资源;成立松江区综合应急志愿服务队,以防灾避险、疏散安置、急救技能培训、安全科普知识宣传为主要服务内容,在城市安全运行保障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松江区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坚持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文艺志愿服务,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进一步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松江区注重对志愿者进行激励和表彰,通过服务时长积分兑换等方式,完善礼遇回馈和信用激励机制,形成富有特色与活力的志愿者激励文化。(李梦颀)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