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冠军”在聚光灯下崛起
——松江以产业组织力与技术韧性,跑出仪器仪表“加速度”,第十八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落地松江
摘要:5月12日,第十八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首次落地松江。
中国发展网讯 韩海峰 记者邱爱荃报道 这是一个不太“热”的产业,却在国家战略中持续“升温”——仪器仪表。它不喧嚣、不耀眼,却是高端制造背后不可替代的“硬核支撑”。
5月12日,第十八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首次落地松江。走进会场,从智能检测设备展示区到国产分析仪器应用展台,从青年工程师讲解样品分析方法到专家组讨论高端仪器的标准验证,现场热度远超想象。一位从事科研检测十多年的参会者说:“很多设备以前只能在国外展会上看到,现在想看国产的,就在上海松江。”
活动背后,是一条被长期低估、如今正在崛起的产业链。记者走访了园区、企业、平台和展会现场,探寻松江如何以产业组织力与技术韧性,在科学仪器这条“硬科技赛道”上跑出自己的“加速度”。
产业突围:从“配角”走向“主角”
“科学仪器不仅是科研的基础工具,更是攸关产业链安全的战略装备。”在本次年会专家论坛上,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院长周骏贵表示,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虽已迈入万亿规模,但在关键核心部件、整机性能、标准体系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小差距。这些差距正是我们今后必须直面的“卡脖子”难题。
数据印证着这场悄然生长的变革。截至2024年,松江全区拥有规上仪器仪表企业84家,产业总产值达86.26亿元,同比增长2.0%。企业广泛分布于科学仪器、工业仪表、专用仪器、智能检测装备等重点方向,形成了以天美、知楚、真诺、中核维思、阿黛凯等为代表的多层次企业梯队,覆盖了从核心零部件到终端系统的全产业链。
这不是一次偶然选择,而是一次瞄准硬科技“长坡厚雪”的战略卡位。正如一位专家所言,科学仪器不是风口产业,而是“根基产业”,必须有人扎进去、坐得住、做得深。
平台赋能:从“集聚”迈向“集群”
科学仪器产业“小批量、高门槛、多环节”的特征决定了集聚企业只是起点,构建完整生态才是关键。松江的策略是通过平台支撑实现从集聚向集群的跃迁。
在启迪漕河泾(中山)科技园,上海市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已建成超过2000平方米的公共实验室与共享孵化空间,为企业提供从检测验证到应用开发,从方法研究到标准制定的一站式服务。园区还联合上海仪器仪表研究所共建“科学仪器计量检测技术共享实验室”,弥补了产品从研发走向市场过程中的标准缺口。上海天美科学仪器公司总裁付世江坦言,客户拿样来可以现场做实验,厂商有方案也能就地调试,这种资源开放、测试闭环的平台正是本地企业迫切需要的。“我们这些年在松江做了不少实验方法的开发,离不开这样一个可测试、可交流、可转化的场域。”付世江说。
本地成长型企业如此,跨区域龙头企业也在加快向松江靠拢。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于2023年在松江启用华东区域总部,设有产品展示、应用实验、销售服务一体的区域中心。副总经理黄图江表示,公司计划逐步将部分北京研发力量迁往松江,“这里不仅有科技园区,更有政策支持、人才聚集和上下游资源的融合,适合做真正的研发和创新。”
产业平台也成为吸引更多外部资源和合作的磁场。近年来,松江频繁举办G60科创走廊分析仪器大会、科学仪器产学研对接会等活动,促使科学仪器这一“硬产业”在松江逐步形成“热生态”。
创新跃升:从“替代”迈向“引领”
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不能只满足于集聚企业和提供服务,更要在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上形成自主突破。如今的松江,正逐步建立起以“替代”为基础、向“引领”挺进的产品谱系。
在光学仪器领域,仪电物光推出的物理光学分析设备已成为高校实验室的标准配置;在色谱分析与耗材环节,月旭科技与安谱实验实现色谱柱、稳定同位素内标物等核心耗材的国产替代,成功打破材料依赖;在生命科学检测方面,睿钰生物打破国外长期垄断,成为国内细胞分析仪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
在智能仪表与控制系统领域,真诺测量、中核维思、孚凌自动化等企业在水质监测、放射检测与工业自动化控制等细分方向技术领先,产品已在全国多地稳定应用。同时,阿黛凯、科隆、IBA生命科学等专注温湿度、气体、荧光等专业应用场景的“专精特新”企业也在不断扩展国产仪器的应用边界与技术能力。
“仪器仪表不是快速堆产品的赛道,它是要用平台整合资源、用标准牵引路径的复杂产业。”仪器信息网CEO赵鑫表示,国产仪器仪表正处于从“替代阶段”走向“品牌阶段”的关键阶段,平台、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共建,将决定整个行业能否实现跃升。
目前,松江已有多家仪器仪表企业获得“上海品牌”认证,区域品牌影响力正在向质量化、高端化、系统化稳步推进。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