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街道:以更新促创新,以创新推转型,持续形成中山街道高质量发展胜势
摘要:面向“十五五”规划发展,中山街道只有练好“以更新促创新、以创新推转型”的基本功,才能实现精彩蝶变。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历次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市委书记陈吉宁调研松江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加快推动落地见效,松江区在全区层面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
松江区融媒体中心开设“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深入学习贯彻陈吉宁书记调研松江讲话精神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栏目,邀请相关委办局党委(党组)书记、镇(街道、经开区)党委(党工委)书记深入思考应当如何担当作为,切实把陈吉宁书记调研松江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松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以更新促创新,以创新推转型
持续形成中山街道高质量发展胜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山街道作为综合性较强的街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形态浓缩版的“小松江”,因此与全区的发展始终保持同频共振。区委对中山街道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主城区,先进制造业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发展示范区,新城老城均衡发展的松江新城示范样板区”的定位要求与市委书记陈吉宁调研松江时提出的要求高度契合。
面向“十五五”规划发展,中山街道只有练好“以更新促创新、以创新推转型”的基本功,才能实现精彩蝶变。
一是产业园区业态更新,重点是从以增量为主的叠加转为更多以存量盘活为主的迭代或替代,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盘活储备一批。对现有产业园区内的低效用地进行清理和整合,引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项目,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升级一批。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提升赋能一批。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二是商务区城市内涵更新,重点是外观、硬件的建设和投入转为培育文化软实力和智慧城市提档升级。积极培育文化软实力。依托中山街道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商务区现代化的文化资源,塑造区域品牌认同,打造中山街道文化IP。提升公建配套水平。围绕“15分钟生活圈”概念,进一步嵌入居住、休闲、教育等功能,激发商务区从空间更新转向关系重塑,激活社区生命力,推动商务区打造产城深度融合的活力社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高质量实践样本。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依托“一网统管”平台,推动智慧化建设从“工具性应用”向“系统性重塑”跃升,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三是老城区区块更新,重点是风貌修复和活化,以及更多的公共设施更新。风貌修复。对老城区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保留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同时融入现代元素,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更新。对老城区的道路、排水、照明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性。活化利用。通过引入和发展文创产业、特色商业等方式,活化老城区的闲置资源,提升区域经济活力。
四是“五违四必”基础上生态修复和环境面貌更新,重点是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的乐居家园形成更多“磁吸效应”。生态产业化。探索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的联动机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形成“修复-赋能-反哺”的良性循环。治理社会化。通过机制创新激发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将环境治理转化为社区认同构建的过程。空间场景化。通过功能叠加和场景创新,使生态空间成为承载文化、经济、社会功能的活力载体。
五是治理模式方面管理和服务的手势更新,重点是以改革精神,不断优化完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活力和创造力。优化工作机制。通过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增强服务意识,确保治理工作能够快速响应社会需求和变化。激发社会活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合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治理,形成治理合力。创新治理手段。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不断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和手段,提升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下一步,中山街道将把市委书记陈吉宁调研松江讲话精神和区委对中山街道的部署要求一体学习、一体领会、一体贯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弘扬积极昂扬向上的斗志,紧紧对标落实区委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善于创新,在飞速变化发展的时代潮流中实现转型升级,以久久为功的执着和奔跑者的姿态,服从服务好松江“十五五”转型发展的攻坚战、突围战,谱写“宜居、宜业、宜学、宜乐、宜养”的“美丽中山”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中山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区二级巡视员 夏爱军)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