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首页
|
G60资讯
|
松江新闻
|
九城风采
|
政策服务
|
产业投资
|
招才纳贤
|
关于我们

松江区第三批驻村工作组 创新赋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摘要:两年来,松江区第三批驻村工作组的13名驻村第一书记扎根浦南13个村,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制度优势,上下联动深化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工作。

 中国发展网讯 陈俊杰 记者邱爱荃上海报道 引金融“活水”到田间地头,对接高校和企业在村里设立产学研基地,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为困境儿童提供助学金,与高校合作拍摄多国语言的系列微视频……两年来,松江区第三批驻村工作组的13名驻村第一书记扎根浦南13个村,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制度优势,上下联动深化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工作。其间,共签订结对共建协议30份,开展各类共建活动108次,募集约82.2万元款物。此外,还与村干部一起成功创建了2个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3个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以产业振兴为翼

激活乡村富民引擎

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驻村第一书记围绕强村富民重点任务,共策划实施、引进落地项目20个,投资总额超3000万元,为壮大村级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做好“土特产”文章。通过市、区两级驻村第一书记的协调联动,推动建立全市第一家农村基层供销组织,为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打下基础。在全市发起驻村书记“魅力金融城携手促振兴”惠农市集金融专场系列活动,联动中国银行、上海银行等沪上主要金融机构开展农产品推广销售,累计销售额近150万元,平均单场销售额超5万元,其中与上海邮政合作的直播活动单场销售松江大米1.5万余单,创全国邮政直播间单场销售新纪录。

不仅如此,各驻村第一书记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积极探索促进农产品销售的方式途径。上咨集团的杜婷婷促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上咨集团、上实集团下属上海上实湖滨新城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企事业单位食堂建立合作,确保大米的稳定销售。两年来,通过工会采购、集团集采、直播销售、专场地推等多种渠道,整个工作组共实现农产品销售近50万斤,销售额近230万元。

除了既有的农业资源,各驻村第一书记也在进一步挖掘文旅资源,释放乡村旅游潜力。他们多次与市级机关工会对接,发起“驻村第一书记”带你春秋游活动,累计52批次、近1800人次机关干部走进都市乡村。此外,还与社会组织联动,举办“海上村超”松江赛区活动,赛事通过线上直播,吸引更多人关注农村。

乡村产业的提质升级也离不开对“新赛道”的探索。驻村第一书记们结合村情,有针对性地进行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来自市水务局的王雪丰引入2000万元水美村庄项目,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区政府办的董婕则合理规划村内林地资源,布局“香塘种养科普基地”,目前已获得升级改造项目资金180万元。此外,新浜镇许家草村还成功申请大米产业化扶持项目,为村内合作社新购入皮卡和集装箱冷库,获得本村首张绿色食品证书,培育稻米产业带头人。

以民生需求为本

绘就群众幸福底色

通过驻村帮扶,驻村第一书记共结对困难农户51户,捐款捐物17.57万元,解决农户实际困难62项。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实事、解民忧。“出行难、候车难”一直是松江76路公交存在的问题,为此,区政府办的董婕协调区交通委、镇规建办、公交公司开展实地勘察论证,完成公交车站候车亭建造,有效解决了老百姓这一急难愁盼。不仅是交通出行,医疗卫生也是民生的根本需求。为此,区卫健委的蔡滨欣牵头开展“上海市健康村”创建,积极推进村卫生室特色化建设,松江区首家“中医适宜技术下乡工作点”也在徐姚村挂牌成立。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于浦南农村而言,道路的完善至今仍是一大痛点。基于此,区建管委的朱贤豪系统集成派出单位资源,协调完成新建村内4条长久失修道路的修缮、3条村内道路的提档升级和2座村内破损桥梁的整治修复,受益群众264户,推动塘陈公路36盏市电路灯建设落地,有效解决110余户村民夜间出行难问题。

“硬件”的问题得到解决后,“软件”配套自然也要跟上。区教育局的杨智伟以乡村老年生活化教育为切入点,在徐厍村建立“厍里课程体系”,包含垃圾分类、手工制作、中医养生、安全、民法典等“10+n”类课程,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区体育局的张恩耀则依托派出单位力量,通过体育资源配送、健身讲座和技能培训等方式,增补马桥村体育健身设施,增强村民的健康意识。此外,驻村第一书记们还结合传统节日和本地习俗,开展村晚、插秧节等富有农味的活动,共组织义诊、文化演出、知识讲座等各类公益活动125场次。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