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首页
|
G60资讯
|
松江新闻
|
九城风采
|
政策服务
|
产业投资
|
招才纳贤
|
关于我们

从一个人到三千人!“萤火虫助学”十八年坚守,让微光汇成星河照亮大山

摘要:近日,上海萤火虫助学基金副主任肖会良、走访小组长志愿者唐寛廣和张黔然、回访部志愿者李晓走进松江区融媒体中心“直播松江”演播室,共同讲述了这段感人至深的公益历程。

中国发展网讯 詹晓珍、李莉娅 记者邱爱荃上海报道 在云南的崇山峻岭间,有一群默默无闻的“点灯人”,用十八年坚守与创新,点亮了无数大山孩子的希望之光。他们就是萤火虫助学——一个以微光汇聚星河,为贫困孩子铺就求学路的公益项目。近日,上海萤火虫助学基金副主任肖会良、走访小组长志愿者唐寛廣和张黔然、回访部志愿者李晓走进松江区融媒体中心“直播松江”演播室,共同讲述了这段感人至深的公益历程。

初心如磐,微光成炬

“笃志而形同,微光耀云岭”,这句口号不仅是萤火虫助学的真实写照,更是团队十八年坚守的初心所在。肖会良在连线中深情解读:“‘笃志而形同’强调的是,尽管团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但我们都怀揣着同一个信念——用爱照亮大山孩子的成长之路。而‘微光耀云岭’,则是比喻我们虽如萤火虫般微小,但持续的光亮能够覆盖云南的偏远山区,为孩子们带去温暖和希望。”

自2008年成立以来,萤火虫助学已累计资助近7000名学生,金额超过7000万元,捐赠图书20多万册,课桌椅、过冬物资和学生衣物数千套。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志愿者日复一日地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坚守与创新,共筑爱心桥

萤火虫助学的故事始于汶川地震的灾后救援。当时,项目创始人张华军目睹了无数孩子在失去亲人后面临的困境,下定决心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从捐建希望小学到深入云南山区开展资助,张华军的善举感染了越来越多人,萤火虫助学团队也逐渐壮大。

“我们最初只是几个人背着包徒步走访,现在已经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千多名志愿者加入。”肖会良感慨地说。团队从一个人发展到四大核心组——走访组核实信息、资料组匹配资助、回访组跟踪成长、心理组疏导情绪,形成了系统而高效的运作模式。

普洱之行,见证改变

今年7月,萤火虫助学团队再次踏上普洱之行,对4个县的417个特殊困难家庭入户走访并开始资助。走访过程中,志愿者欣慰地看到近年来山区基础条件的改善和困难家庭数量的减少,更让他们感动的是,孩子们怀有的对知识的渴望和求学的决心。

“有些家庭住在偏远村寨,徒步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达。但每到一户,我们都能感受到家长和孩子对读书的强烈愿望。”唐寛廣分享道。这次走访不仅让志愿者更加坚定了公益之路,也让他们看到了资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挑战与应对,共克时艰

回忆过往,十八年的公益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资金筹集、资源调配、人力安排……每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肖会良坦言:“我们是自愿参与的松散型团队,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性格各异。面对挑战,靠的是张华军主任的大爱精神,他不断引领着团队向前,再由团队成员感染更多人加入。”

在资源筹集方面,团队主要依靠爱心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在团队管理上,则更注重队员间的沟通能力和以身作则的感染力。在面对安全风险时,团队会安排有经验的志愿者亲自驾车并不断强化大家的安全意识。正是这些细节,确保了公益行动一次次顺利进行。

未来展望,微光永续

在十八周年年会上,萤火虫助学发布了未来计划,其中包括普洱青少年心理健康项目。“随着山区条件的改善,困难家庭越来越少,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却日益凸显。”肖会良介绍,“我们计划培训60名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同时援建20个乡镇心灵工作室,为孩子们提供心灵的呵护。”

此外,团队还呼吁更多企业家加入“公益伙伴计划”,为受助学子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志愿者也期待能有更多青年和大学生参与,从文化、精神层面给予孩子更多支持。

微光汇聚,星河长明

十八年笃志同行,萤火虫助学用微光照亮了云岭大地的希望之路。从经济资助到心灵呵护,从个人奉献到团队作战,萤火虫助学不断探索和创新公益模式。正如志愿者们所言:“愿萤火之光不灭,聚为星河万里,照亮更多求知的路,守护每一颗向上的心。”未来,这束光将继续传递,温暖更多需要帮助的角落。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