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小镇注入治理新活力,看看松江大学城学生做了什么
摘要:过去三年,小镇与华东政法大学深度携手,依托小镇内的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实践育人基地,已开展十余批次实践,累计近两百名华政学子把智力资源与治理实践结合起来,逐渐沉淀出一批可感可用的治理样本。
中国发展网讯 韩海峰 记者邱爱荃上海报道 前几天,在松江区方松街道泰晤士小镇居委会,几名华东政法大学的学生与党员居民代表热烈商议着“仲夏夜市集”。就在上周五(8月22日)晚上,小镇举办了这场特色活动,十余家商户和大学生社团同台亮相,用音乐、美食与手作点亮夜空,共同探索如何进一步激活小镇的文旅商体活力。
过去三年,小镇与华东政法大学深度携手,依托小镇内的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实践育人基地,已开展十余批次实践,累计近两百名华政学子把智力资源与治理实践结合起来,逐渐沉淀出一批可感可用的治理样本。
“微更新”撬动治理新变化
作为一个既是居民社区,也是商业街区,还是旅游景区的混合型社区,市民对泰晤士小镇有着安宁、繁华与便利的三重诉求。
2023年,在“美好社区·先锋行动”中,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学生为小镇设计了首批10套路牌,把课堂里的创意设想转化为生活便利。下个月,在华东政法大学师生的推进下,小镇的部分路标、路牌将再次升级,融入二次元元素和创意小景,让它们不仅具有指引方向的功能,还能成为游客打卡的社交地标。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游腾飞指出,大学生既是观察者,能敏锐捕捉社区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也是参与者和推动者,通过实践为社区治理注入创意与活力。泰晤士小镇距离华政校区仅数公里,大学师生本身就是这里的重要游客与使用者,“他们的加入让治理更贴近真实场景,也让校地合作形成内生动力”。
这个暑假,在小镇实习的大三学生马燕几次走进肯辛顿花园小区。她注意到,一些公共空间利用率不高,绿地缺乏打理。正是这些细节,引发了她对“空间再利用”的思考,并绘制了多份方案:种植红枫、建小凉亭、添置象棋桌和花圃,夜间加装灯光。“白天遮阳,晚上聚会,邻里关系就在小角落里变得更紧密。”马燕说。对她的方案的探讨与改进,未来有望成为小区业主大会议程。
青春力量注入社区肌理
青年学生不仅是“旁观者”,更深度融入了社区日常。
大三学生徐芳创作了20余款文创产品,把小镇地标元素融入党建品牌“五Hong五Hui”,在陶瓷杯垫、明信片、手机支架上印上运河、教堂、书店的图案,既好看实用又承载着文化温度。“未来,产品将争取进入小镇商铺,向游客讲述小镇故事。”她说。
专业优势在治理中体现。近期,星巴克门口举行了一场快闪小品活动,学生模拟了电信诈骗场景,提醒老人防范“保健品骗局”“冒充子女借钱”等套路,并手把手教他们安装国家反诈App。居民和商户在轻松氛围中牢牢记住了“防骗要点”。
此外,华政法援社的学生还常态化开设了社区课堂,结合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案例解读《民法典》条文。“大学生不是客人,而是社区里的一份子,我们将他们带来的创意和行动力放到真实治理场景中磨练,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让年轻人加深了对治理的复杂与温度的理解。”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姚丽丽说。
地校合作打造幸福样板
地校合作不仅带来创意和活力,还推动了治理模式的创新。泰晤士小镇与华东政法大学签订了共建协议,共建实训基地,推动人才共育。
青年与居民的关系,也在点滴互动中变得亲近。大学生定期探望高龄老人,送上牛奶、水果,检查家电安全,陪他们聊天。在老人的生日会上,学生们设计小游戏,把防诈知识嵌入其中,长者们在吹蜡烛、收祝福的同时收获了安全感和幸福感。
“社区治理靠的是细节和温度。未来我们会把夜市、路牌更新、普法课堂等零散的尝试,串成一个系统,让居民在‘15分钟生活圈’里,既享受到便利服务,又感受到文化滋养。”姚丽丽说,“只有把这些点滴织成网,治理才会有韧性和生命力。”
游腾飞进一步指出,泰晤士小镇的独特之处在于同时承载着居民社区、商业街区和旅游景区三重身份,“这既是治理的难点,也是创新的突破口。”通过地校合作,小镇正把智力资源与社区实践深度结合,把高校的研究力量与真实场景相互转化,探索出兼顾居民生活品质、商业繁荣与旅游秩序的治理模式。“未来,泰晤士小镇有条件成为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创新样本。”游腾飞说。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