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首页
|
G60资讯
|
松江新闻
|
九城风采
|
政策服务
|
产业投资
|
招才纳贤
|
关于我们

上海松江: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

摘要:“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近年来,上海松江区聚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策源动力。在联动国家战略上,松江作为虹桥南拓展带重点区域,联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国家战略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重要平台,强化纽带作用。

上海松江: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邱爱荃上海报道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近年来,上海松江区聚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策源动力。在联动国家战略上,松江作为虹桥南拓展带重点区域,联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国家战略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重要平台,强化纽带作用。在2021年出台松江对接虹桥战略有关文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松江北部片区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区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行动方案》,重点挖掘临近虹桥核心区的九里亭、九亭、新桥、泗泾、洞泾、佘山等北部六个街镇的区位优势,积极对接虹桥核心区产业特点,更精准定位北部片区服务业发展导向和规划布局,积极承接虹桥核心区的外溢和拓展效应;有效支撑松江新城综合性节点城市高质量建设。在政策供给上,年初对全区120项产业政策开展了一次全面评估,充分评价政策执行和成效,讨论产业政策调整或强化方向,对进一步发挥好区级产业政策实效形成了一些思路,进一步优化、提升区级产业政策在推动产业集聚、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作用。

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在总部型核心功能集聚上,做强金融服务和结算性功能集聚,锚定国际生态商务区CBD功能提升,制定《关于加快松江区G60五龙湖产融生态圈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要将G60五龙湖产融生态圈打造成为品牌效应明显、产业特色鲜明、高端要素集聚、配套功能完善的区域性、功能型产融结合新高地。为在区级层面进一步加大松江区G60五龙湖产融生态圈建设政策支持力度,又制定了《关于支持长三角G60五龙湖产融生态圈建设的实施办法》,从金融业态招商、人才引进、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16项专属支持政策,目前该政策正在走区政府相关决策程序。在服务业能级提升上,发布《松江区支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在重点企业落户、总部经济发展、平台载体开发、科创赋能生产性服务业、前沿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供应链产业链协同、数字经济转型蝶变、文旅融合发展等8方面提出了具体支持路径和财政支持,实现B端(市场)、C端(消费)、F端(投资)、“三端发力”。在产业新赛道引领上,支持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加快布局发展,实施新一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贴息政策。修订《松江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贴息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对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新时代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的“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择优给予项目利息补贴不超过1个百分点,期限不超过三年的贷款贴息支持。制定《松江区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松江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不断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聚焦产城融合现代化水平。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以松江新城建设为引领,以产城深度融合为目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连续5年制定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今年《松江区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行动方案》(5.0方案)目标把松江打造成为政务服务最高效、市场环境最宜商、法治保障最完善的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从聚力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聚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聚力打造自主便利的投资环境、聚力打造智慧共享的数智化环境、聚力打造协同创新的城市软环境、聚力打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宜商环境、聚力打造审慎包容的监管环境、聚力打造公正规范的法治环境、倾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环境等九个方面提出了120项营商环境创新改革举措。在服务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上,修订《松江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开发边界外现状建设用地减量化及一般复垦工作管理办法(2022-2024)》《松江区关于进一步统筹城乡高质量发展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实施意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通过财政资金的进一步投入,有效推动集建区外土地减量化,逐步释放建设用地指标,推进耕地占补平衡,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针对下一步工作计划,松江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要深入剖析堵点、发现问题顽疾。进一步摸清当前经济发展中政策、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程度,结合市场主体集中诉求拓展解决问题的渠道。营商环境改革向纵深推进,提高审批制度的便利性;强化区域合作。二要做强产业优势、锚定新赛道。区里既定的产业定位要做强,也要关注新赛道、新领域的导向。针对今年以来区、镇财政紧张和区级政策资源不足等问题,要积极争取国家、市级政策,对接重大战略规划,争取试点示范。三要挖掘存量潜力,争取资源导入。以松江新城功能导入为切入口,破除单一的引业、引人、引资,形成协同联动的体制机制,发挥社会力量引介优质资源,促进产城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