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首页
|
G60资讯
|
松江新闻
|
九城风采
|
政策服务
|
产业投资
|
招才纳贤
|
关于我们

松江建管“加速度”,一揽子审批改革举措让好项目“即生即长”

摘要:以高效审批的“加速度”推动好项目实现“即落地即生长”

松江区石湖荡镇SJS50002单元23B-01号地块动迁房项目图审阶段告别繁琐低效,联东U谷松江科技企业创新港项目综合验收进度大幅提速……记者从松江区了解到,今年以来,松江区建管委打出系列“组合拳”,通过优化审批流程、推广“智能+人工”双轨并行审查模式、构建“全周期服务链”,显著缩短项目审批周期,以高效审批的“加速度”推动项目实现“即落地即生长”。

验收加速,项目“冲刺”收官

“在松江区建管中心的帮助下,项目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验收,超出我们预期。”联东U谷松江科技企业创新港项目建设方——上海金熵实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联东U谷松江科技企业创新港项目坐落于松江区车墩镇,占地面积约150亩,房屋总建筑面积达21.74万平方米。该项目聚焦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前沿产业,依托G60科创走廊的丰富资源优势,致力于打造集生产、研发与配套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研发型产业园区。

今年作为该园区建设的收官之年,项目分三批次开展竣工验收工作,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松江区建管中心在掌握项目情况后,主动与项目建设单位建立紧密对接机制。在审批环节,建管中心与建设单位保持高频沟通,项目一旦具备综合竣工验收条件,便第一时间牵头组织现场综合竣工验收;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安排业务骨干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及时解答企业在竣工验收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同时,各专业验收部门采取提前查看的方式开展前置服务。待各专业部门出具项目验收意见后,建管中心迅速完成审批流程,及时发放综合竣工验收合格通知书。

松江区建管中心主任孙珏表示,将把“政策包”落实作为工作着力点,通过建立清单管理、跨前服务、动态跟踪、协调推进等一系列工作机制,打通审批流程中的“肠梗阻”,全力推进工程建设领域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具体而言,清单管理能够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清晰明确、责任到人;跨前服务让建管中心提前介入项目,为企业提供前瞻性指导;动态跟踪则能实时掌握项目进展,及时调整服务策略;协调推进机制可有效整合各方资源,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问题。通过这些举措,建管中心将政务服务深度嵌入“四个区”建设逻辑,推动各类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早日竣工投产,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智能审图,助力城市更新

松江区石湖荡镇SJS50002单元23B-01号地块动迁房项目也享受到了审批制度改革带来的便利。该项目是系统升级上线后第一批智能审查项目,目前已顺利完成智能审图。

据介绍,松江区石湖荡镇SJS50002单元23B-01号地块动迁房项目是松江区新一轮“城中村”改造的首个项目,有望成为城市更新建设的示范样板区。项目总投资12.4亿元,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是松江区重点民生工程,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同时,将使昔日的“城中村”蜕变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镇。

“在项目图审推进过程中,我们始终保持高度关注,密切留意系统运行动态。”松江区设计文件审查中心张丽娜介绍道,工作人员多次与市行业主管部门沟通联系,积极提出完善系统、优化软件审查的建议。通过这些努力,不仅为该项目顺利完成审查奠定了基础,更为后续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智能审图的优势在项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借助BIM模型“一模到底”贯穿项目整个生命周期,能够更早地发现潜在问题,使工程量计算更加精准,进度把控更为紧凑。这一模式最终帮助企业节省了物料、时间和资金成本,实现了快速施工、早日投产的目标,为项目建设按下了“加速键”。

据悉,去年以来,BIM智能辅助审查模块(即“智能审图+人工审查”) 作为“一网通办”平台的子系统在松江区正式上线。为进一步推进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松江区从今年下半年起全面推广“智能+人工”双轨并行审查。

在沪苏湖高铁沿线最大的新建火车站——上海松江站的建设中,项目团队也充分利用BIM技术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BIM模型,提前模拟车站建成后的运营场景,项目对交通流线、旅客换乘等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在施工阶段,项目利用BIM技术进行进度管理和质量把控,实时监测工程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提升了项目建设的质量与效率。(李成东)(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倪珺